1953年6月,李承晚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定,毛主席决定狠狠地教训他一下。当被问道派谁去时,毛主席一指周总理:恩来说过一个成语! 1953年6月,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停战谈判终于有了眉目。双方都累了,想赶紧签字画押停下来喘口气。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不干了。他是个死硬的反共派,一心想把朝鲜半岛统一到自己手里。6月18日,他下令放了2.7万名朝鲜人民军战俘,这些人本来是停战谈判里要交换的筹码。他这么一搞,直接把谈判桌掀了,摆明了不想停战,要接着打。这事儿传到北京,简直是捅了马蜂窝。 毛泽东听说后,气得不得了。李承晚这人吧,独断专行惯了,仗着美国撑腰,压根没把中朝放在眼里。可他忘了,中国这边也不是吃素的。毛主席当即决定,不能让他这么嚣张下去,得狠狠敲打一下,让他老实点。 李承晚放战俘的消息传到北京那天,毛主席立马召集人开会。他觉得,光生气没用,得拿出实际行动。停战谈判拖了两年,好不容易有了进展,不能让李承晚一脚踹翻。怎么办呢?他琢磨着,得打一仗,用拳头告诉李承晚,挑衅是有代价的。 这时候,周恩来站出来了。作为总理兼外交部长,他一直在负责停战谈判,对局势看得透透的。他提了个策略:与其被动等着李承晚再出幺蛾子,不如主动出击,用军事压力逼他就范。他管这叫“以战止战”——打一仗,不是为了把战争拖下去,而是为了让对方不敢再乱来,赶紧回到谈判桌上。毛主席一听,觉得这主意靠谱,拍板说:“好,就这么干!恩来,你盯着这事儿。” 计划定了,执行就交给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彭德怀是个打仗的老手,上甘岭战役就是他指挥的,硬是把美国人打得没脾气。这回,他接到毛主席的电报,指示说:“停战得推迟,先再干掉一万多南朝鲜军,教训教训他们。”彭德怀二话不说,马上组织部队,准备在金城地区动手。 金城在哪儿呢?就在朝鲜半岛中部,靠近三八线,南朝鲜军在那儿布了重兵,防线挺扎实。志愿军调了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第24军,还集结了1100多门大炮,准备来个狠的。7月13日晚上,战役开打。志愿军炮火一轰,铺天盖地,南朝鲜军的前沿阵地当场就崩了。战士们趁势冲上去,突破了四个师的防线。第二天,一支侦察小分队还摸到敌后,把南朝鲜“白虎团”的团部给端了,敌军士气直接垮掉。 这场仗打了15天,志愿军往前推了10公里,干掉了5.3万敌军,南朝鲜四个师基本被打废了。李承晚想靠放战俘拖住停战,结果反倒挨了一顿狠揍,彻底没辙了。 金城战役一结束,停战谈判的形势立马变了。李承晚本来指望美国帮他撑场子,可美国人也烦他这出格的举动,不想再为他擦屁股。志愿军这一仗打得太狠,南朝鲜军元气大伤,李承晚再闹也没资本了。7月27日,板门店的停战协定正式签字,朝鲜人民军、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各自签了名,战线定在三八线附近,朝鲜半岛算是消停下来。 李承晚呢?这事儿让他在国际上丢尽了脸。盟友美国觉得他不靠谱,中朝这边更不用说,直接把他当眼中钉。他虽然还硬撑了几年,可到1960年,南朝鲜老百姓也受不了他的独裁,起来抗议把他赶下台,最后流亡夏威夷,死在那儿。 金城战役不光是教训了李承晚,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大影响。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四年,底子薄,外面好多人觉得中国就是个弱鸡。可朝鲜战争一打,尤其是金城战役这最后一击,让世界看清楚了:中国不是好惹的。 首先,这仗证明了中国有能力跟大国硬碰硬。美国带着十几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装备比志愿军强多了,可照样没占到便宜。金城战役一打,美国也只能捏着鼻子签停战协定,这不就是变相承认中国的实力吗? 其次,这事儿让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站得更稳。苏联那会儿是老大哥,可朝鲜战争里,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扛住了西方,苏联也得高看中国一眼。后来中苏关系虽然闹掰了,但那时候,中国确实靠这场战争挣了面子。 最后,金城战役还给中国在亚洲的地盘上加了筹码。日本、东南亚那些国家,看见中国这么硬气,心里都得掂量掂量。毛主席、周总理和彭德怀仨人配合得天衣无缝,硬是用一场仗把中国的威风打出来了。
1953年6月,李承晚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定,毛主席决定狠狠地教训他一下。当被问道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7-24 22:00: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