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说:“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7-24 21:47:03

元朝文学家姚燧 70 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说:“您已年迈,倘若我就此身怀有孕,恐怕会被家中怀疑,不如您留个证物给我吧!” 这件证物后来果然救了她。 姚府正厅的檀木香遮不住火药味。族中长老们围着翠儿,目光像淬了冰的刀子。 “姚公仙逝已逾半年,你这身孕来得蹊跷!” 三老爷将茶盏重重一放,茶沫溅到案上的族谱,“定是你与府中下人有私,妄图攀附姚家血脉!” 翠儿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个锦袋,颤抖着展开里面的诗卷 —— 墨迹虽有些褪色,“牧庵” 印章却依旧清晰。 那是姚燧晚年亲笔写下的四句诗:“七十衰翁遇绮罗,春风一度莫嫌多。若留方寸凭谁证,纸上梅花字字真。” 长老们的目光落在诗卷上,厅内霎时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轻响。翠儿望着那熟悉的笔迹,恍惚回到两年前的冬夜。 那时姚燧刚从翰林院致仕,常坐在书房的暖榻上,让她读自己年轻时写的策论。 他总爱赤着脚踩在毡垫上,说这样 “离地气近”,读到激昂处,会拍着大腿喊:“当年我弹劾权臣,就靠这股子劲!” 那晚她侍奉沐浴,热水蒸腾中,见他望着铜镜里的白发叹气,便轻声说:“老爷风骨,不输少年时。” 他忽然抓住她的手,眼中闪过一丝少年人的炽热。 次日清晨,翠儿在妆奁里发现这卷诗。姚燧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里转着玉扳指:“丫头,我知你顾虑。这诗便是凭证,他日若有非议,拿它出来便是。” 他笑得像个顽童,“我姚某一生写文章,从不说半句虚言,待你,亦是如此。” 翠儿那时刚入府不久,原是江南破落人家的女儿,因识得几个字被派来伺候笔墨,从未想过会被这位名满天下的老学士如此相待。 姚燧的真性情,府里上下无人不知。他宴客时不设规矩,让厨子把菜端到书房,与友人席地而坐,喝到兴头上便脱鞋抠脚,说 “这样才自在”。 有次新科进士来拜访,穿得锦袍玉带,他却拉着人去菜园摘茄子,说 “文章好坏,不在衣着光鲜”。 他见不得下人受委屈,有回管家克扣仆妇月钱,被他当众杖责三十,说 “都是爹娘生的,凭什么看人下菜碟”。 质疑声在姚燧下葬后第三个月达到顶峰。有仆妇嚼舌根,说曾见翠儿与小厮说笑;账房先生也附议,说她近来添了不少首饰。 三老爷本就不满姚燧晚年纳了这么个 “出身微贱” 的侍妾,当即拍板要将她赶出府。 翠儿被堵在角门时,怀里紧紧揣着那卷诗,像揣着唯一的救命稻草。 “这诗是假的!” 三老爷的儿子抢过诗卷,抖得纸页哗哗响,“我爹说过,姚公晚年手抖,写不出这般流利的字!”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苍老的咳嗽声 —— 是曾随姚燧编纂《国史》的老翰林。 他接过诗卷,指尖抚过 “纸上梅花字字真” 那句,红了眼眶:“这是姚公真迹!他临终前三月,我还见他写过此句,说要留个念想。” 老翰林指着印章边角的缺口,“这是至元二十八年,他为争黄河改道方案,拍碎了印泥盒磕的,我亲眼所见。” 翠儿生下儿子那天,檐下的风铃响了整整一夜。族中派人来查验,见那婴儿眉眼间竟有几分像姚燧年轻时的画像,再无话可说。 后来这孩子长大,翠儿教他读姚燧的诗文,读到 “人生贵真不贵假” 时,总会指着那卷诗说:“你爷爷的字,比金子还真。” 多年后,姚燧的文集刻版时,弟子们特意将这四句诗收录其中。序言里写道:“先生之文,如日月昭昭;先生之人,如璞玉浑金。 待一侍妾尚且如此诚信,何况于国于家?” 而翠儿和那卷诗的故事,也成了文坛佳话,让人们知道,这位以豪放著称的文学家,心底藏着怎样细腻的体谅。 如今姚府的旧宅里,那株姚燧手植的海棠仍年年开花。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

小怪兽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