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汪小菲在德国机场因为护照问题被扣押。德国警察不听他的解释,并且威胁

白衣少女 2025-07-24 19:10:22

1999 年,汪小菲在德国机场因为护照问题被扣押。德国警察不听他的解释,并且威胁他闭嘴,再说话就打死他,汪小菲惊了,反问他们不是最讲人权的吗?接下来他看到的两件事,影响了他以后的世界观。

那年汪小菲刚满 19 岁,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背包里装着母亲张兰塞的几包速食汤料。

他从北京出发,计划经德国转机去法国留学,手里攥着崭新的中国护照和全套入学材料。

被拦下时,他先是懵了,然后下意识地用刚学的德语解释行程,可警察的眼神像扫描仪,扫过他的护照封面时突然冷了下来。

“跟我们走。” 对方的语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冰凉的手铐碰了一下他的手腕,又被收了回去 —— 或许在他们眼里,这个中国少年还不配用刑具。

扣押室的长椅是金属的,冬天的寒气透过薄薄的裤子渗进来。汪小菲数着墙上的时钟,秒针走动的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他看到警察换班时,对着一份文件指指点点,其中一个人用英语笑着说:“又是一个想混进来的。”

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出发前,他在学校图书馆读过不少关于欧洲人权的书籍,那些铅字在眼前碎成了渣。

第二天清晨,他被带去录口供,路过入境大厅时,撞见第一个让他难忘的场景:

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孩,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登机牌,显然是误了航班。

正对着工作人员撒娇,对方不仅没生气,还笑着帮她改签了下一班,额外赠送了机场贵宾厅的券。

而就在隔壁柜台,一个戴着头巾的伊朗男人,因为签证上的一个模糊印章,被三个警察围住盘问,他怀里的小女孩吓得直哭,眼泪打湿了父亲的袖口。

中午的时候,他在拘留室的小窗里,看到了第二件事。一个德国官员模样的人,陪着一位日本商人走过绿色通道,商人手里的公文包都没被检查,官员全程点头哈腰。

而同时,几个非洲留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被翻箱倒柜地搜查,连鞋底都被要求脱下来检查。

那一刻,汪小菲突然明白了,所谓的 “人权” 和 “文明”,原来分了三六九等,护照上的国徽颜色,比任何辩解都有说服力。

他在机场的公用电话亭里,打了三次中国大使馆的电话。第一次没人接,第二次是录音留言,第三次终于有人接听。

一个温和的女声告诉他:“请您保持冷静,我们已经联系了德国海关,正在核实您的信息。”

这句话成了那三天里唯一的光。他蜷缩在铁椅子上,想起小时候父亲给他讲的故事,说国外如何如何先进,可此刻他只觉得,自己像被丢在路边的垃圾。

被释放那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来接他,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递给他一件厚外套:“外面冷。”

路上,对方告诉他,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公民的入境审查格外严格。

“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是有些偏见,需要时间才能改变。”

这句话让汪小菲沉默了一路,他看着车窗外掠过的德国街景,那些精致的建筑和悠闲的行人,突然觉得无比陌生。

这件事之后,汪小菲变了很多。他在法国留学时,从不回避自己的中国身份,有人质疑中国的人权状况,他就会讲起德国机场的经历:

“当一个国家的警察,对一个学生说出‘打死你’的时候,他们的人权标准,可能只适用于他们自己。”

他开始更关注国内的新闻,假期回国时,特意去了一趟外交部,想了解如何帮助在海外遇到困难的同胞。

很多年后,他在一档访谈节目里再次提起这段往事,语气已经很平静:

“那三天教会我的,比在课堂上学一年都多。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国际规则,背后是实力在说话。”

他说,那两个中东旅客和美国年轻人的身影,至今还会偶尔出现在他梦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

如今的汪小菲,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手足无措的少年。他去过多国经商,每次过关时,都会下意识地握紧护照。

有一次在纽约机场,海关官员态度傲慢,他平静地出示证件,条理清晰地说明来意。

对方最终放行时,他特意说了一句:“谢谢,希望你们对所有国家的公民都能保持尊重。”

他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别迷信别人告诉你的世界,要自己去看,去感受。”

1999 年德国机场的那道伤疤,最终成了他认知世界的坐标,让他懂得,尊严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要么靠自己争取,要么,靠身后那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就像他在微博上写过的一句话:“护照的意义,不只是通行证,更是一个国家给公民的底气。

而这份底气,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守护和壮大。

参考来源:环球网《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汪小菲:德国机场被扣,让我思考民族自尊》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白衣少女

白衣少女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