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基建工程兵撤销,有2万多名战士准备安置在深圳。深圳方面忧虑重重,担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7-24 17:51:25

1982年初,基建工程兵撤销,有2万多名战士准备安置在深圳。深圳方面忧虑重重,担心市里增加一倍人口,影响市民们的生活状况。谁料会面时,工程兵李司令讲:“我们是‘带嫁妆嫁人’的。” 李人林出生在1914年湖北天门,六岁丧父,母亲拉扯四个孩子长大。1931年他加入红军,同年入党,从班长干到连指导员,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时期转入新四军,当江南游击纵队副政委,组织敌后活动。解放战争中,他参与渡江战役,指挥部队过长江,拿下南京等地。50年代调入工程部队,负责煤矿和水电站项目。1975年任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主任,三年后升主任,领导全国工程部队完成重点任务。他作风严谨,常去工地检查设备和训练。1982年兵种撤销时,他主持安置工作,亲自接待地方代表。舒成友是江苏人,早年在新四军服役,当团级干部,与李人林有上下级关系。 1979年调深圳,任副秘书长,主管特区基建指挥部,协调道路和楼宇建设。1981年深圳升格,他继续管基建,记录数据讨论安置。徐馨来任基建工程兵副参谋长,负责调度,早年指挥多项工程。1982年5月,他率队南下深圳,说明安置计划,列出战士技能,但没立即同意。他回北京协调后续。这些人物背景交织,推动安置进程。李人林领导经验丰富,舒成友熟悉基建需求,徐馨来具体操作,确保安置顺利。他们的角色分工清晰,避免安置混乱。基建工程兵成立1966年,到1983年撤销,部队建过多项国家工程,如交通水电。撤销后,三十多万官兵转业,按系统对口安置。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需要基建力量,但初期顾虑多。安置不只人员转移,还涉及资产设备整合,提升地方能力。 国家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司令部多次会议选深圳为重点安置地。徐馨来带助手南下,介绍两万战士经验,列机械清单。但深圳代表摇头,人口三万多,增加一半带来住房压力,还担心邻近反应。徐馨来回北京汇报。深圳市委书记梁湘开会讨论,询问舒成友意见。舒成友认为部队实力强,应接收,但需解决顾虑。梁湘写信,让舒成友进京见李人林。舒成友北上,带信说明担忧:人口激增挤资源,位置敏感。李人林解释不是空身去,带固定资产6000多万,设备5161万,流动资金近亿。这些资产包括机械车队,直接用于建设。舒成友查看清单,认可,没请示就同意,回深圳报告。 安置方案敲定,战士加上6000家属,带去价值上亿资产。广东省委也顾虑本省施工企业饱和,但深圳坚持接收。梁湘支持,认为本土力量不足。舒成友强调省内外队伍都不是本地,接收能加强特区基建。省建委不同意,怕基建项目有限,分摊资源。但深圳看到机遇,部队技能匹配需求。安置过程分步,初期2000官兵先遣队进深圳,展示能力。1982年7月,北京会议室洽谈,司令部重视,政治部主任张广生参与。资产清单详细,涵盖工程设备总值。深圳从犹豫到同意,关键在资产支持。部队积累装备,转业后直接投入特区项目,避免空手起步。安置体现军地合作,部队服从国家命令,地方考虑实际困难。最终协议达成,战士落户深圳。 两万战士陆续落户,1983年9月集体转业,改编为地方企业,参与国贸大厦和电子大厦项目,推动城市扩张。战士转业成立深圳特区建设公司,统管规划,承建160多个工程。克服艰苦,住竹棚挖井,创办企业,成为骨干。深圳从渔村变现代化都市,这些官兵贡献突出。高层建筑千栋,他们出力提升施工能力。转业后,部分管理著名企业,继续贡献。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转隶,交通黄金部队移交。深圳接收加强基建,加速特区步伐。战士融入热土,续写建设故事。

0 阅读:0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