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战士,正在有序收拾行囊,即将回到日思夜

如梦菲记 2025-07-24 16:14:59

1958年10月,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战士,正在有序收拾行囊,即将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家乡,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巡逻兵发现,一个年轻的战士突然失踪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10月下旬,朝鲜的秋意已然深重,寒风裹挟着干涩的松针在空中盘旋,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北部山区有序集结,准备踏上归国的征途。   战士们三三两两在营地中忙碌,或清点物资,或将军装熨平,又或趁着片刻清闲,在日记本上写下对亲人的思念,部队中弥漫着一种低调而沉稳的喜悦,归家的情绪逐渐在每个人心底发酵。   炊事班格外上心,午饭的米饭里难得添了白面,菜汤中也多放了几片豆腐,大家都知道,这顿饭是在朝鲜的最后一顿了。   祖国在鸭绿江那头等待他们整整八年,如今归期已定,欢喜却掺杂着不舍,这片异国的山川,他们曾在这里驻守、战斗、牺牲。   就在点名前夕,警卫班长急匆匆地跑来,脸色凝重,他向连部报告,五班战士刘志强失踪了,在场的干部们一下子警觉起来。   全连已经准备完毕,马上就要撤出朝鲜领土,这时候失踪一人,不啻于往整齐队列中投下一块石子,连长脸色铁青,命令立即组织人员分头搜索,务必在天黑前找到人。   搜寻队伍迅速出动,初秋的山林落叶满地,脚步声踩得簌簌作响,风从山谷间穿过,带来一丝丝刺骨凉意。   两个小时后,三名老兵终于在营地西北方向一处无名山坡下找到了刘志强,他跪在湿润的土地上,双手已被冻红,袖口粘着泥浆,怀里紧紧护着一个看不出颜色的布包。   他没有挣扎,也没有解释,只是低着头,让战友搀扶着回到营地,大家都以为他会受到严厉惩处,连长虽心中恼怒,但看到刘志强浑身泥泞、眼圈通红,怒火稍歇,示意他开口说明缘由。   直到此刻,众人才得知,刘志强的哥哥刘志勇曾是侦察班的一员,六年前在一场夜袭任务中牺牲于这片山林,由于战况激烈,刘志勇的遗体并未找到,只留下一份作战记录和一段无线电通话。   家中年迈的母亲此后郁郁寡欢,一直盼望能有朝一日接儿子“回家”,临终前,她再三叮嘱刘志强,如果有机会回到那片土地,一定要取一捧他哥哥牺牲地的土回乡,埋在祖坟旁,为家中英烈立一处魂位。   这个念头在刘志强心中扎根六年,直到今天即将启程回国,才终于鼓足勇气,在夜色尚未完全降临前,偷偷摸到山坡,试图完成母亲最后的愿望。   他不敢惊动任何人,更不愿借助特殊身份,宁愿背负违纪处分,也要守住这份沉甸甸的承诺。   营帐中一片沉默,没有训斥,也没有多余的提问,连长默默走到床铺下,取出一个斑驳老旧的茶缸,轻轻掀开盖子,里面是一把早年在五圣山取回的泥土,他说,这些土是指导员临终前握在手心的,也是全连撤退时最珍贵的纪念。   有战士低声提起,几年前撤离时,他也偷偷带回了两颗弹壳和一撮干草,那是他们排长牺牲的地方,每一件带回的物品,都不只是物质,更是一种记忆的延续。   他们没有墓碑,但兄弟们记得他们倒下的模样,一时间,仿佛有种力量,在这群老兵之间无声流转。   第二天清晨,军号响起,战士们整装待发,队列在营地外集合,刘志强站在队伍前列,怀中的泥土已被小心包好,外层是哥哥生前的一件旧手帕,他目光坚毅,步履坚定,像是背负着一份沉静的誓言。   太阳缓缓升起,洒在归国的队伍身上,也洒在这片被鲜血浸润过的土地上,战士们跨过鸭绿江时,没有太多言语,但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行囊中那一抔异国的泥土,不仅是亲人未竟的归途,更是志愿军战士精神的延续与见证。   多年后,在志愿军战史编纂记录中,曾有人提到这段不被广泛知晓的“带土归国”传统。   没有制度明文规定,也未有公开报道,但那些布袋、茶缸、罐头盒中包裹的黑土,却一粒一粒地讲述着志愿军士兵们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情感,他们把战友埋在心中,把那段岁月带回祖国大地,在每一寸山河间继续守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新闻《志愿军烈士遗物背后的故事》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