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战犯研究抗美援朝,献上两条妙策,被伟人特批提前特赦。
1947年寒冬,淮海战役的硝烟里,国民党十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放下佩枪。
这位抗日名将被俘时异常平静,只对押解战士说了句:"别为难我的兵。"
四年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突然接到特赦令,签发人竟是毛泽东。
吴绍周1902年出生在贵州天柱县苗寨,父亲是挑货郎出身,攒钱在驿道旁开了杂货铺。
寨老都说吴家小子是文曲星,十六岁考进贵阳中学那年,正赶上"五四"风潮。
他举着"还我青岛"的纸旗游街,被军警马鞭抽裂了额角。
血滴在传单上时,少年突然扔掉书本投了黔军。
讲武堂毕业的吴绍周打仗有股狠劲。
1927年北伐打到徐州,他带一个营夜袭日军据点,用苗家猎户教的法子,把火药绑在野猪身上点燃冲锋。
日军以为新式武器,吓得弃营而逃。
但蒋介石一纸"不抵抗"命令,让他在济南惨案中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屠。
后来军阀混战,他奉命打桂系、剿西北军,勋章越挂越多,眉头却越皱越紧。
抗日烽火重燃了吴绍周的血性。
1937年南口阻击战,他带八十九师死守山口。
日军坂垣师团炮火犁地,增援部队全被挡在外围。
绝境中他想起苗寨的孔明灯,连夜扎了几十盏糊上红纸。
黎明前灯笼顺风飘向敌阵,日军误以为秘密武器慌忙后撤。
吴绍周趁机带残部刺刀冲锋,硬生生撕开包围圈。
这场"灯笼突围"让他得了宝鼎勋章,更在台儿庄带着大刀队夜袭敌营,砍翻过整排鬼子。
1948年淮海战场,已是兵团副司令的吴绍周接到死守命令。
其实他早看透国民党腐败,黄维兵团被围时,曾密令亲信:"炮弹往天上打"。
不料110师师长廖运周突然阵前起义。
这位潜伏十年的共产党员策马经过他身边时低语:"吴军长,北平见。"
后来在功德林学习时,管理员送来《论持久战》,他读到"兵民是胜利之本"时猛拍大腿:"当年要有这觉悟!"
朝鲜战争爆发后,战犯管理所成立美军战术研究班。
吴绍周主动报名,三个月写出六万字报告。
他最得意两条计策:一是利用美军夜战短板,"白天钻洞睡觉,晚上摸黑掏心"。
二是破解火力优势,"战壕挖到眼皮底,刺刀见红分胜负"。
材料直送中南海,毛泽东批给彭德怀试用于上甘岭。
当志愿军靠夜袭夺回阵地时,连被俘美军都嘟囔:"中国兵是猫头鹰变的吧?"
1952年秋特赦令到功德林那天,吴绍周正给学员讲台儿庄巷战。
管理员递来文件时,他盯着"宽大释放"四个字愣了半晌,突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后来在长沙安家,街道干部见他屋里挂满军事地图,特意聘为文史馆员。
有次少年宫孩子问他:"吴爷爷,您杀过多少鬼子?"
老人摸着头顶弹痕笑答:"记不清喽,只记得台儿庄的月亮特别亮。"
1966年吴绍周病逝,骨灰暂存长沙。
2010年冬天,黔东南大雪封山,天柱县派越野车队接将军魂归故里。
灵车过瓮洞镇时,九十岁的苗家阿婆拦路敬酒,颤声唱起古歌:"英雄骑马归来,山岭低头让路..."
如今将军墓前常有学生献花,碑文刻着他晚年自题:"抗日无愧心,新生谢春风。"
对此您怎么看?
河丰
1947年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