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见大臣韩宜可穿着补丁衣服,怀疑他作秀,便悄悄去查访。结果到了他家,看见他全家都衣着补丁。朱元璋怒了,心想他是不是作戏做全套,联合全家欺瞒自己,便开门见山道:"你是不是把钱都藏起来了?"
朱元璋闭眼那会儿是1398年,朱允炆接着坐上龙椅。
老爷子在的时候年号叫"洪武",这位新皇帝改成"建文"。
明摆着告诉天下:往后武夫们歇歇,读书人该上场了。
上上下下都品出味儿来,连朱元璋跟前的硬骨头陈性善都跟着转舵,给新皇举荐了个更硬气的人物,叫韩宜可。
这位韩大人前些年还梗着脖子骂朱元璋,气得老皇帝一脚把他踢到云南吃灰。
谁成想人家在边陲没闲着,白天干活晚上教书,愣是把那片化外之地教出读书种子来。
镇守云南的沐英将军都敬他三分。
满朝文武被朱元璋砍瓜切菜似的收拾,这位骂完皇帝还能喘气儿,绝非凡品!
朱允炆乐得直拍大腿,立刻下旨升他做云南大员兼御史台副长官,催他赶紧回京当差。
可惜韩大人走到杭州就病倒了,《明史》写得玄乎。
那天夜里天边砸下颗贼亮的流星,马厩里的马惊得乱叫唤,老百姓都说这是老韩归天的兆头。
奇了怪了,徐达常遇春那些开国功臣死时都没这般动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凭啥。
韩宜可老家在绍兴,元朝末年就出了名的学问好。
乱世里元廷想拉他当官,他眼皮都懒得抬,兵荒马乱的谁顾得上治读书人的罪。
直到朱元璋坐稳龙庭,他才出来当差。
凭着硬骨头当上监察御史,恰好在老乡刘伯温手底下干活。
可俩人没啥私交,史书半句没提。
原来韩宜可不掺和浙东派淮西帮那些圈子,单打独斗光杆儿一个,倒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
有回他甩着袖子进殿禀事,正撞见朱元璋跟胡惟庸、涂节勾肩搭背说笑。
韩御史当场炸毛,指着胡惟庸鼻子就骂结党营私,捎带连皇帝也卷进去:"再这么混下去,大明要改叫大黑了!"
朱元璋气得直哆嗦:"好个快嘴御史!谁撑的腰?关进大牢查他背后黑手!"
结果查来查去,人家纯粹是天生的犟种。
朱元璋反觉着是个人才,转头给个陕西按察司佥事的肥缺。
后来陕西报上来万把囚犯要流放凤阳,明摆着讨好皇帝老家。
韩宜可大笔一勾:"查清楚!别冤枉好人。"
气得朱元璋直蹦:"老子拍板的事轮到你搅和?"韩大人寸步不让:"当官的胡乱抓人,伤的是国本!"得,二进宫蹲牢房。
不过皇帝消气后真叫人复查,果然放出一票冤大头。
朱元璋刀片子削完造孽官,又把他从牢里捞出来。
韩宜可这么个刺头,弄得朱元璋心里也犯嘀咕:该不会装清高吧?有天突然闯到老韩家,进屋就傻眼,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
皇帝半开玩笑试探:"听说我要来,把钱藏地窖了?"老韩"哐当"掀开钱箱,里头空得能跑老鼠。
朱元璋闹个没脸,硬夸:"好官就该戒奢靡!"
胡惟庸早想除掉这根眼中钉,罗织罪名判他斩首。
卷宗递到朱元璋案头时,外头"咔嚓"打个炸雷。
皇帝瞅见韩宜可名字猛醒过神,勾掉名字又救回一命。
后来胡惟庸倒台,牵连家眷要赏给功臣。
朱元璋想把顶漂亮的女眷塞给韩宜可,谁料他直接上书开骂:"自古贤君不搞株连!拿人妻女送礼,圣朝干这事?"
噎得朱元璋改口:"试试你罢了,果然真君子!"连坐这才没搞成。
当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有回不知怎么惹毛皇帝,被吊起来抽鞭子。
朱元璋问服不服,他倒讨价还价:"让我把话说完!"
噼里啪啦数落出二十多条皇帝不是。
朱元璋竟老实听着全认了,打完还给疗伤钱。
闹到这份上,干脆打发他去云南,眼不见心不烦。
这老韩活脱脱明朝魏征转世。
待到朱棣抢了侄子皇位,1404年殿试点中个云南进士。
永乐帝随口问师承,听说是韩宜可教的,当场拍案:"那不是先帝的快口御史吗!"
转头下旨在云南绍兴两地立祠祭祀。
骂过祖皇帝还能被篡位的新皇帝树碑立传,这份殊荣满大明独一份。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