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和珅只回了一句话,就让皇帝当场愣住了。
乾隆皇帝咽气才半个月,紫禁城就变了天。
嘉庆皇帝一道圣旨下来,把和珅的家抄了个底朝天。
当差役们从和府抬出成箱成箱的银子时,连嘉庆都倒抽一口冷气。
整整八万万两白银,比大清国库十年的收入还多。
嘉庆盯着跪在阶下的和珅,冷冷抛出一句话:“你贪的钱,能花的完吗?”
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宠臣抬起头,只回了一句话,就让嘉庆皇帝哑口无言。
和珅的倒台早有预兆。
三年前乾隆退位当太上皇,把皇位传给嘉庆。
就在册封太子的前夜,和珅派人给嘉庆送去一对玉如意。
这看似讨好的举动,却暴露了和珅手眼通天的本事,连皇帝的心思都敢提前泄露。
嘉庆面上不露声色,心里早已埋下除之而后快的念头。
乾隆晚年糊涂得厉害,说话含混不清,批阅奏折都成问题。
满朝文武只有和珅能听懂太上皇的嘟囔,军国大事全凭他转述。
嘉庆这个皇帝当得憋屈,在太上皇跟前连句话都递不上。
和珅却得寸进尺,先是往嘉庆身边安插眼线,又把皇帝的老师朱珪贬到安徽。
这些动作嘉庆都记在账上,只等乾隆驾崩后清算。
1799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终于驾崩。
嘉庆立刻任命和珅为治丧总管,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实则是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
第二天就卸了和珅的军机大臣要职,第三天满朝官员的弹劾奏章雪片般飞来。
墙倒众人推,和珅二十条大罪板上钉钉,第一条就是泄露立储机密。
那对要命的玉如意成了铁证。
查抄和府的场面震惊朝野。
白银堆满四十多个库房,夹墙里藏金,地窖里埋银,连马厩的食槽都是金丝楠木的。
古玩字画更是不计其数,翡翠玛瑙用麻袋装。
京城百姓编出顺口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这笔横财确实解了国库空虚的燃眉之急,可大清的根基早已被蛀空。
刑部大牢里,嘉庆亲自提审和珅。
面对“贪的钱能花完吗”的质问,和珅反倒平静下来:“臣虽贪渎,实属无奈。这些银子多半填了太上皇南巡、修园子的窟窿。”
这话戳中了嘉庆的痛处。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耗费数百万两白银,沿途修建三十多座行宫。
两次千叟宴请八千老者,紫禁城摆宴三天三夜。
宁寿宫修了整整六年,比紫禁城还奢华。
这些排场把国库掏空后,就靠和珅用“议罪银”等名目搜刮填补。
和珅年轻时也是寒门才子,凭真本事考上咸安宫官学。
初入仕途时清廉自守,连河道总督的贿赂都严词拒绝。
乾隆看中他理财能力,让他掌管户部。
可自从接手皇家开销这个无底洞,和珅就走上贪腐之路。
他发明“议罪银”制度,让官员花钱抵罪。
垄断人参买卖;克扣地方贡品。
贪来的钱三成入乾隆私库,七成进自己腰包。
乾隆心知肚明,却离不了这个“钱袋子”。
嘉庆听完沉默良久。
二月初十,赐死的诏书送到牢里。
和珅接过白绫时吟了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这个掌控大清财政二十年的巨贪,最终在元宵节前夜悬梁自尽。
他倒台后,大清的贪腐之风却愈演愈烈。
六十年后,当八国联军闯进紫禁城时,人们才明白,和珅的贪腐不是因,而是大清腐烂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