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二世而亡,无法回避的责任在于秦二世胡亥的无能暴虐,以及他极端荒淫享乐的生活方式。这个王朝的衰亡,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堕落的问题,还源自于政治上的深刻危机。赵高这一权谋家与李斯这一野心家共同导演了沙丘之变,谋害了本应继承帝位的公子扶苏,扶持了胡亥。众多野史记载,公子扶苏性格仁慈、英明,而且深得名将蒙恬的支持。如果秦始皇在世时,提前册封扶苏为太子,或许沙丘之变的阴谋就无法得逞。那么,假设扶苏成功继位,成为秦二世,秦朝是否就能避免迅速灭亡呢?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悖论性质。秦始皇实施暴政,导致国家动荡不安,民众怨声载道,秦朝的政治体系早已接近崩溃。即便扶苏即位,面对的是一个制度已经腐化、民心已失的国家,结果或许并无太大改变。许多人将秦朝的灭亡归咎于秦二世胡亥,但实际上,秦朝的灭亡更多源自秦始皇时代的政治弊端。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秦始皇死后,他的威慑力依然存在,但由于暴政、苛法与民生疾苦,民众的不满早已深植。陈胜原是一个普通的戍卒,但当他举起反旗时,居然迅速吸引了大批响应者,这一现象正是因为秦朝的统治已经丧失了民心。秦朝的暴政和苛法,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大量反抗。比如,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动用了数十万甚至百万民夫;修筑长城时,蒙恬也同样带领大量劳工。这样对民力的极度滥用,使得人民的愤怒日益积累,社会的不满情绪爆发无可避免。
秦法极为严苛,商鞅的“失期当斩”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在当时的甘陇一带,法令相对宽松,但随着秦朝版图的扩展,尤其是南方的潇湘和江淮地区,梅雨季节的频繁和极端天气让民众无所适从。即使天气恶劣,民众仍需遵守“失期当斩”的法律,毫无弹性。陈胜吴广之所以能够起义,就是因为他们被不合理的律法压得生无可活,他们的反抗,代表了无数被压迫的百姓。
此外,秦始皇驾崩后的秦朝迅速崩溃,国家内外的危机并未因始皇帝的去世而得到遏制。西汉贾山曾提到,秦始皇活着时,秦朝的统治已经在内外压力下逐渐崩溃,只是秦始皇强大的威慑力压制了民间的不满。而当始皇帝去世后,失去统治核心的秦朝,如同脱缰的野马,迅速崩溃。
无论是谁继位,若不改变秦朝极端的严刑峻法,秦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在秦朝的军事与政治制度。秦国的主力军队,特别是北方的王离长城军团,长时间驻扎在边疆,南方的征伐部队也已经驻扎在远离核心地区,导致关中地区的防守空虚。即使有强大军队存在,也无法阻挡如刘邦、项羽等后来的力量入侵。
然而,若换成扶苏继位,结果也许并不会有所不同。扶苏虽然仁德、英明,但面对根深蒂固的政治腐化与体制僵化,恐怕也难以挽回败局。扶苏即便具备了应有的治理能力,依然无法扭转秦朝的沉疴。即便有蒙恬等名将辅佐,秦朝的内部问题和社会矛盾已经无法解决。历史的潮流,已经将秦朝推向了灭亡的命运。即使扶苏在位,他也无法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停止对人民的压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