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瀛洲海客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孙吴政权的创建者——孙坚,是一位勇猛且智勇双全的武将。年仅十七岁时,孙坚便凭借自己的英勇击溃了海盗。随后,黄巾之乱爆发,孙坚随朱儁、张温等人征战中原和凉州等地,立下赫赫战功。他的个人勇武和丰富的边地作战经验,使得孙坚成为关东联军中为数不多能够威胁西凉军的人物之一。就连当时的权臣董卓都不得不承认:“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
其中,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之所以令董卓感到棘手,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名望;然而孙坚完全凭借的是过人的战斗力,这使得董卓甚至主动向孙坚示好。他派遣李傕等将领求和,并提议任命孙坚的家族成员为各地的刺史或郡守,可见孙坚早已具备了单独行动的实力。
尽管如此,自从北上后,孙坚始终处于袁术的管辖之下,直至战死在荆州。这个事实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孙坚为何在自己正处于风头之时,会选择投靠袁术?在董卓撤退到长安后,他为何不自立门户呢?
壹、借刀杀人
在孙坚北上之前,他做了几件不太正当的事情,其中包括杀死了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这两位不仅是他的上司,还是朝廷委任的地方官员,孙坚擅自处决他们,触犯了当时的禁忌。因此,这也成为了孙坚最终投靠袁术的直接原因之一。
至于孙坚为何杀了王叡和张咨,这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根据《三国志·孙坚传》及裴注,孙坚似乎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受害者”,称杀王叡是因为对方轻视自己。但如果深入分析,孙坚的这番说辞值得怀疑。事实上,孙坚的家族出身并不显赫,他的父亲孙钟原本靠种瓜为生,孙坚的崛起本就充满艰难。再加上《三国志》有为传主讳的传统,因此文中可能对事件进行了适度美化。
事实上,王叡在出任荆州刺史后,曾将治所从原来的武陵迁到江陵,并且与当地的豪强曹寅有过激烈的冲突。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王叡显然并不看重孙坚的背景,尽管两人都曾有过合作的机会,但因为背后更大的政治利益,最终导致了孙坚对王叡下杀手。根据《南齐书·州郡志》的记载,王叡曾试图借讨董之名联合各地的地方豪强,然而由于曹寅的“借刀杀人”之计,孙坚最终成了这个大棋局中的一枚棋子。
贰、汉家名义
孙坚之所以选择投奔袁术,也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虽然孙坚出身寒微,但他凭借自己的军功和对汉室的忠诚,获得了朝廷的支持。实际上,他的许多军事与政治行动都是围绕着“汉家名义”展开的。就如同冀州牧韩馥所质疑的:“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即便在关东联军内部,各方势力互有竞争,孙坚依然选择了加入袁术阵营。
此外,孙坚杀害南阳太守张咨的事件,显然是出于更为实际的考虑。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坚当时虽然曾在南阳得到张咨的热情款待,但因袁术已在鲁阳屯兵,并且不愿被张咨的管辖影响,于是孙坚听命斩杀了张咨。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这样的行为虽然有些不正当,但也为孙坚和袁术在荆州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孙坚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几乎掌握了荆州的一半领土,但由于董卓的威胁,他不得不与刘表合作,放任刘表进入荆州。然而,刘表的崛起并非孙坚所预料,反而让孙坚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在与袁术的合作中,孙坚选择继续在“汉家名义”的框架下行动,直到他死于荆州。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