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关于“张郃为何能够与张飞大战五十回合而不败,却在面对赵云和马超时仅能坚持二三十回合”的问题,曹操的看法最具权威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曹操在汉中之战中的一系列举措入手,进而揭开张郃表现差异背后的原因。
张郃与赵云、马超、张飞的对战
张郃是曹操麾下的劲将,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在官渡之战中,他与张辽交手长达五十回合,并不落下风,甚至使得许褚不得不亲自出手支援,足见其不凡的武力。可是在与赵云、马超、张飞等名将对战时,张郃的表现却常常令人大失所望。
以穰山之战为例,曹操精心策划了一场攻敌后方的伏击。他让许褚等人正面牵制刘备,而他自己带兵绕到刘备后方进行偷袭,逼得刘备不得不撤退。而曹操的计划固然周密,但张郃的执行却未能令人满意。当赵云突破了许褚、于禁、李典等人封锁后,疲惫不堪地赶路,张郃正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按理说,这一战,张郃应占上风,但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赵云在短短三十回合内便击败了张郃。
再说潼关之战,曹操亲自督战,面对马超的挑战,按理说,张郃应该竭尽全力阻挡马超,但他在马超的猛攻下,仅仅坚持了二十回合,令人难以置信。这一切似乎都与张郃平时的声誉不符,他的表现远不如预期。
然而,在随后的宕渠山之战中,张郃的表现又让人产生了疑问。原本应处于劣势的他,竟能与张飞大战五十回合且不分胜负。而且,战后他并未显现出明显的败势,而是因后方营寨失守才选择撤退。这一战,再次让人质疑:张郃为何能与张飞苦战五十回合,却在面对赵云和马超时表现平平?
张飞的战力是否逊色?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张飞的战力绝不逊色于马超和赵云,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强悍。吕布生前,张飞曾数次主动挑战吕布,且在一百回合内未曾落败。长坂坡时,张飞听闻赵云投敌,气愤之下誓要亲手除掉赵云,这一举动让刘备大为担忧。葭萌关前,张飞与马超对战,两人鏖战二百回合,最终未分胜负,显示出两人战力的相当。而这一切发生时,张飞已不再年轻,可见他在巅峰时期的强大。
从这些战绩来看,张飞的实力不比赵云和马超差,反而可能稍强。那么,为什么张郃能在与张飞对战时表现得更为出色,而与赵云、马超交锋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呢?
曹操的见解与张郃的策略
这一切的背后,曹操深知其中的原因。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张郃以“巧变”著称,这种策略不仅令敌人难以预测他的行动,也让他在战场上屡屡保全自己。然而,这种“巧变”未必总是优点,反而常常暴露出他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和坚定的战斗意志。
在官渡之战前,张郃与张辽交手五十回合,彼此难分伯仲。张辽的勇武可见一斑,但面对张郃,却未能占得上风。此时的张郃,似乎真的展现了自己强大的战斗力。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中,张郃却显得有些“消极”。在穰山之战中,尽管赵云疲惫不堪,张郃依旧未能全力拼杀,导致了惨败。而在长坂坡时,他明明离赵云最近,却因一时的恐惧和迟疑错失了机会,未能把握住捕捉赵云的良机。
潼关之战,张郃面对马超时,明显表现得缺乏杀气。他并没有拿出全部力量去迎战这个心怀复仇的对手,仅仅坚持了二十回合便选择退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洪,面对马超的猛攻却顽强坚持了五十回合,充分展现了曹洪的坚韧和勇气。
曹操的操作
曹操一直看透张郃的心思,他深知张郃这种“巧变”的性格,既有才智又极为保守。曹操的一个典型举动便是在汉中之战时,亲自出马追击赵云。当时,黄忠率军袭击曹军粮营,遭遇了张郃与徐晃的围攻,迟迟未能脱困。赵云随后赶到,但张郃并没有全力迎战,而是选择了保全自己,导致黄忠成功脱身。曹操显然对张郃的这种做法心知肚明,亲自带兵追击赵云,逼迫张郃跟随出战。张郃的这种“心机”行为,在曹操眼里早已不再新鲜。
总结
张郃能够在与张飞对战时坚持五十回合而不败,但却在面对马超和赵云时仅坚持二三十回合,背后的原因,实则与张郃的个性和战术密切相关。他并非无法与马超赵云抗衡,而是因为他擅长在局势对自己不利时选择撤退,避免拼死一战。面对张飞时,张郃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因此才展现了超常的坚持力。而曹操对张郃的这种性格十分了解,也正因如此,曹操始终未对张郃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在关键时刻亲自出马,逼迫张郃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