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不料,曾国藩拖延

鉴史忆往呀 2025-07-24 15:14:38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慈禧震怒,派曾国藩前去彻查,不料,曾国藩拖延数日才动身,审讯时也是一言不发,主审官员密报慈禧:再查大清就完了....   1870年夏天,南京城的阳光毒辣,空气仿佛也被晒得发烫,就在这样一个正午,江宁将军衙门门前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两江总督马新贻刚从校场阅兵回来,身穿整齐官服,神情威严地走下石阶,百姓和兵勇站在两旁,维持着秩序,就在马新贻低头接过一封状纸时,一个布衣男子从人群中猛然跃出,手中寒光一闪,一把匕首直刺入马新贻右肋,总督踉跄几步,倒在石阶之上,血迅速染红了地面。   这名刺客名叫张文祥,行刺后当场被擒,他神情冷漠,任凭押解,没有挣扎,当天夜里,马新贻伤重不治身亡,成为清代罕见的在任总督被刺事件,消息传回北京,朝廷震怒,同治皇帝震惊失色,慈禧太后更是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彻查此案,她调令当时的直隶总督曾国藩南下主持调查。   曾国藩接到命令后,并没有立即动身,他在保定停留了十七天,期间以公务繁忙为由拖延,朝廷连发多道催促文书,他才终于启程,这位曾经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统帅,没有乘坐传统官船,而是选择了西洋蒸汽火轮,悄然沿江而下,船舱中,他没有与随从交谈,整日闭门不出,神情凝重。   抵达江宁后,曾国藩并未如外界所期待般雷厉风行,他在审讯中几乎没有发言,仅仅旁听,偶尔在卷宗上批注,字迹潦草,情绪难明,主审官员郑敦谨、魁玉等人对张文祥展开了连续数日的审问,张文祥承认行刺,却坚称是出于私人恩怨,与他人无关,他拒不透露是否有幕后指使,甚至连为何选择此时此地行刺也语焉不详。   这一说法引起了怀疑,马新贻是朝廷重臣,又身边护卫森严,张文祥一介平民,如何能成功刺杀?他为何能够接近总督,又为何穿着类似兵勇的衣服混入官署门前?这些疑点让人难以相信这只是一次单独行动。   与此同时,曾国藩的行为也让官场众人感到困惑,他昔日一向刚正不阿,对于朝廷差事从不推诿,此番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迟疑,他在案宗上多次批注“疑”字,却始终不下定论,不仅如此,他在奏折中也未对案件定性,只是反复强调案情复杂,需谨慎处理。   这起刺杀案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的权力纠葛,马新贻并非普通地方官员,他的上任本就是朝廷的一步棋,太平天国虽已覆灭多年,但其遗留问题仍未解决,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兵权与财富,尤其是在南京攻陷后,有关“天国财宝”的传闻甚嚣尘上,朝廷怀疑湘军将领私吞军资,甚至庇护太平天国余党。   马新贻被派任两江总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调查湘军旧部的动向,他与曾国藩虽有旧交,却在职责上存在微妙对立,马新贻上任后,确实展开了一系列清查行动,特别是对太平天国旧财的去向进行了摸查,他的行为引起了地方军头的不满,尤其是湘军系统内部的不安,有传言称,马新贻曾暗中调查曾国藩胞弟曾国荃在南京城陷时的行为,这无疑触动了湘军集团最敏感的神经。   案发后,关于张文祥的身份也众说纷纭,有说他是太平天国余部,也有说他曾受湘军裁撤之苦,心怀怨恨,还有一说,他原是马新贻旧部,因被弃用而怀恨在心,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无法解释他如何能在众目睽睽之下靠近总督身边,并一击致命,有人怀疑他受人指使,但他始终三缄其口,也有人认为他是被利用的牺牲品,真正的主谋另有其人。   审案期间,江宁布政使孙衣言与营务处总办袁保庆拒绝在结案文书上签字,理由是案情未明,证据不全,而郑敦谨在向朝廷呈报结案后,便以身体不适辞官归里,终生不再出仕,种种迹象表明,案件的背后极可能牵涉到更高层级的权力斗争。   朝廷最终接受了“私人仇杀”的结论,将张文祥定为单独行动,并将其凌迟处死,马新贻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赐建祠堂,以示褒奖,而曾国藩也在不久后调任两江总督,重新掌控江南军政局势,他在任上大力整顿海防、裁撤冗兵,表现出一贯的治军风格,但始终未再提及刺马案半字,两年后,他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一。   这场震惊朝野的刺杀事件,最终以一种近乎沉默的方式落幕,真相被层层包裹,疑点未曾彻底揭开,民间对此案的猜测与议论从未停止,甚至百年之后,依然有人在翻阅旧档中寻找蛛丝马迹,2023年南京某博物馆举办晚清奇案特展时,新的史料陆续曝光,其中包括湘军密档、地方志补遗以及马家后人提供的族谱残页,这些材料虽未能彻底揭示真相,却让人再次意识到,马新贻之死,绝非一场简单的个人恩怨。

0 阅读:425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