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安徽21岁战士壮烈牺牲,战友方海鹰放弃提干,替他尽孝,战友父母感动得泪流满面,想把女儿嫁给他!谁料,方海鹰吓得连忙摆手:他是来尽孝的,怎能占小妹便宜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安徽铜陵,一位年仅21岁的战士胡兴龙在边境战斗中壮烈牺牲,他的遗体是在几天后的搜救中找到的,紧紧攥着打空的步枪。 战友方海鹰接到消息时,整个人怔在原地,几分钟前还在说话的兄弟,如今只剩一具冰冷的身体。 两人曾在战场上约定,如果一人牺牲,另一人要代为照顾父母,当亲儿子一般,这个誓言成了方海鹰心里过不去的坎。 不久后,部队传来上军校的通知,这是许多年轻士兵梦寐以求的机会,是改变命运的一道门槛,那晚他没有合眼,一直坐在床沿看着营帐外的星星。 他想着那个和自己出生同年的兄弟,如今已经长眠在南方的山林里,第二天,他把军校通知书交给领导,说希望把机会让给别人,他说胡兴龙家里只有老两口,他要去陪着他们。 他辞去部队职务,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家乡,父亲是退伍军人,只拍了拍他的肩膀,母亲掉着眼泪,问他图什么。 他没多解释,只说家里还有三个兄弟,不差他一个,然后他只带了几件衣服就去了胡兴龙所在的村子。 村庄在山区,一路上坑洼不平,他第一次到胡家,敲门后站在屋外很久,直到胡母打开门,看到他愣了一下。 屋子里光线昏暗,家具破旧,炕上的被褥折着角,胡父不太说话,见了他只是抽烟,不接话,他没觉得冷场,只是默默记住屋里每个角落的位置。 他没搬进去住,而是先在村边找了户老乡寄住,他白天到胡家帮忙,干农活、挑水、扫院子,晚上才回去睡。 水缸空了就挑满,院里的柴堆矮了就重新垒起来,地里活多的时候,他从铜陵骑车往返,一天来回五十多里,从不喊苦。 胡家那年田里种了棉花,方海鹰背着竹篓采了一整天,回到村头时手指已经肿得握不拢,他在地头扎了块布,然后继续去帮着收红薯。 老两口起初有些不安,饭做好了也只是放在桌上,他也不言语,吃完就把碗刷干净,后来胡兴龙的妹妹胡桂兰报名参军,通过了政审体检,但家里没有人签字。 方海鹰把通知拿到胡父面前,对方不吭声,他没说什么,当天下午就开始翻地,直到天黑,第二天一早,他继续干活,直到胡母悄悄将通知书签好交给他。 胡桂兰走后,他一个人照顾胡家,冬天雪大,院里打滑,胡父夜里去茅厕摔了一跤,起不来,他听见动静,披着军大衣冲过去,背着人就往镇上医院跑。 鞋子跑掉了,脚踩在石头上出血,医生说幸亏来得早,否则后果严重,住院一周,他寸步不离守着,病房里几个老人以为他是亲儿子,说现在这样的孩子不多了。 时间一长,村里人也从议论变成了佩服,他在电厂上班,工资不高,但每月都给胡家添米添面,过年时,他给胡父买了一件旧军装样式的大衣,胡母收到了一双布鞋,两位老人没说什么,但眼角的纹路比以前平和了些。 几年后,胡桂兰退伍回来,他还记得那天她提着行李走进院子,看到他在灶台劈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把水壶灌满烧水,村里人开始打趣,说这俩人像一家人。 他没有回应,也没有动什么念头,直到胡父把他叫到堂屋,说胡桂兰年纪不小了,他们也想给她找个稳当人家,他没有回答,第二天开始减少上班时间,把更多精力放在地里和屋里。 1994年春天,他们办了婚事,婚礼简单,在胡家院里摆了三桌饭,村里的长辈都来了,没人说闲话。 胡母将一块旧手表拿出来,说这是当年胡兴龙戴的,今天交到他手上是认他这个儿子真正进门了,他接过手表,低头点了点头。 他们有了孩子后,日子过得更加忙碌,他在县里买了房,把老人接过去,每天下班回家,看到胡父坐在院子里养花,胡母在灶屋里烧饭,孩子在脚边跑,他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他没有当上军官,也没有出人头地,但他守住了一句战场上的承诺,一生不变,他说过要照顾好兄弟的父母,这件事,他用几十年去完成。 那句“爸、妈”,他一直叫得心安理得,胡家老两口晚年安详,临终前都牵着他的手说,感谢老天给他们留了个孩子,方海鹰从没觉得自己多伟大,他只是做了他说过要做的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 1985年战友壮烈牺牲,他遵守承诺替其尽孝——丝路情韵
1985年,安徽21岁战士壮烈牺牲,战友方海鹰放弃提干,替他尽孝,战友父母感动得
如梦菲记
2025-07-24 13:14:55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