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

青山绿水情难离 2025-07-24 12:21:05

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园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凝视] 29年来没有亲人祭扫的烈士墓,背后藏着怎样的心酸? 2013年清明节,退役军人韩维民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做志愿服务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 在900多座烈士墓中,有一座刻着“王悦发”的墓碑格外干净,但陵园管理员告诉他:这位烈士从1984年安葬至今,从未有家人来过。 王悦发,山东新泰人,1984年9月在老山前线牺牲,年仅21岁。当部队派人送烈士证书到他家时,这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彻底被击垮了。 王悦发的父亲在得知儿子牺牲后,整夜整夜地坐在院子里抽烟,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两个哥哥也相继离世,只剩下年迈的母亲、残疾的弟弟和未出嫁的妹妹。 这个家庭靠种植几亩玉米地为生,老母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连买药钱都要省着花。从山东到云南4000多公里,火车票加住宿费至少需要1500元,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 更让人心酸的是,王悦发的母亲每年都会在清明节那天,对着东南方向烧纸钱。她不知道儿子具体埋在哪里,只知道“在南方很远的地方”。 韩维民了解情况后,开始通过网络寻找王悦发的家人,经过几个月努力,他终于联系上了王悦发的妹妹。电话里,这位已经50多岁的妇女哽咽着说:“俺娘天天念叨要去看看哥哥,可是真的去不起。” 麻栗坡烈士陵园的统计显示,900多位安葬在这里的烈士中,约有120位从未有家人前来祭扫。这些烈士大多来自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 陵园工作人员李师傅干了20年,他说最难忘的是2010年的一个场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从四川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赶来,在儿子墓前跪了整整一个上午,临走时抓了一把土装进塑料袋:“让儿子跟我回家。” 近几年,情况开始有所改善。一些公益组织发起“帮烈属圆梦”活动,通过众筹帮助贫困烈士家属完成祭扫心愿。2019年,王悦发的妹妹终于在志愿者帮助下来到了云南。 她在哥哥墓前放了一瓶家乡的土特产:煎饼,哭着说:“哥,你在这里吃不到家乡饭,妹妹给你带来了。”这个细节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96万余名烈士安葬在各地烈士陵园,但每年清明节期间,平均每座陵园接待的家属不足总烈士数的30%。距离、经济条件、身体状况成为阻挡家属祭扫的三大因素。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些年轻人开始自发到烈士陵园“代祭扫”,并拍摄视频发布在网上。这种新形式的纪念方式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个群体。 90后志愿者小张每个月都会去当地烈士陵园清理墓碑,他说:“我不认识这些烈士,但我知道他们和我差不多大的时候就牺牲了。帮他们擦擦墓碑,就像帮自己的兄弟一样。” 王悦发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和平年代,我们很容易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来得及恋爱结婚,就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有网友说:“烈士用命保家卫国,家人却连张车票都买不起,太心酸了!国家该给这些贫困烈属兜底啊!” “现在烈士子女上学有优待,公交卡都能免费,为啥偏远地区的老烈属反而被遗忘?” “29年都是战友和工作人员扫墓,战友情比血缘更厚重!” “普通人尚能坚持70年,英雄的家人却因贫穷无法尽孝,这差距让人心疼。” “现在技术这么发达,搞个线上祭扫系统,让烈属远程献花点烛,再配上VR实景,总比干等着强!” 如今,从山东到云南的高铁只需要12个小时,票价也降到了几百元,但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时间和金钱都无法填补心中的空缺。 你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烈士墓? 信源: 官兵捐款为烈属筹路费 烈士92岁母亲圆29年扫墓梦——中国新闻网

0 阅读:5

猜你喜欢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

青山绿水情难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