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5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谁知当夫妻二人好不容易从牛棚回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全国,刘致台和许曼云作为县里的干部,被通知前往接受劳动改造。 消息来得仓促,他们连夜打包了简单的行李,家里还有五个孩子,最大的十一岁,最小的刚刚会走路,临行前,他们把家里剩下的钱和保险柜的钥匙交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 高玉清已经在刘家做了十二年,平日话不多,手脚麻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原是农村妇人,丈夫早逝,儿女也没能长大成人,被娘家嫌弃、被婆家赶走,只身来到城里找口饭吃。 经人介绍进了刘家,那一年她三十五岁,许曼云刚怀孕不久,身体虚弱,刘致台公务繁忙,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她悄声做事,小心谨慎,从不多言,起初每餐都不敢上桌吃饭,只在厨房吃剩下的饭菜。 时间一长,许曼云和她慢慢熟络起来,逢年过节也让她一起拍全家福,她站在孩子旁边,脸上不敢笑太开,眼里却藏着些光亮。 1966年那天,刘致台夫妻离开时,家中没有其他亲属,五个孩子哭着拉住母亲的衣角,高玉清站在一边,没哭没闹,只是低头接过钥匙和本子。 许曼云走前只说了一句话,她点了点头,夫妻俩走后,整个家沉入一种说不清的寂静,起初,高玉清还盼着能收到一封信或一点钱,可几个月过去了,一点音讯都没有。 邻居开始远远躲着,没人愿意接近这个突然“成分复杂”的家庭,街坊议论她傻,说这不是她的孩子,不值得如此操劳。 她不争不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水做饭,把五个孩子一个个唤醒,大点的去学校,小的她背在身上去市场捡菜叶或是找些零工。 家里粮票不多,她只舍得煮一小锅稀饭,自己吃些红薯皮,鸡蛋总是留给最小的孩子,有时孩子半夜发烧,她一个人背着去诊所,排一夜队,回来还要哄别的孩子睡觉。 到了冬天,孩子没厚衣服穿,她把旧衣拆了,一针一线缝成棉袄,她不识字,却让孩子们按时去学校。 有个孩子学费交不上,她用自己仅剩的嫁妆,一只翡翠手镯,步行几十里送到当铺,换回的钱刚好够孩子们下一学期的学费和家里的米粮。 这些年里,她没有一天睡过安稳觉,常常是孩子们都睡下了,她才坐在灶边捡柴,缝补第二天要穿的衣裳,她不抽烟不喝茶,也从不进影院或公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衣服补了又补,手掌冻裂也不喊疼。 1976年秋,刘致台夫妇终于回到家,那天黄昏,天阴沉沉的,风吹得树枝作响,他们推开家门,看见院子里围着几个孩子,正在石桌边写字做功课,厨房飘出热气,锅里炖着萝卜牛肉汤。 屋子不算亮堂,却整洁干净,高玉清穿着旧棉衣,蹲在灶前添柴火,她听见脚步声,抬头望了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抹了把眼泪,又低下头继续忙碌。 孩子们一一站起来,身板挺直,脸上干净利落,他们认出站在门口的是自己的父母,几秒钟后,跑过去抱住了两人。 那一刻,没有人说话,只听得见低低的哭声和鼻音,高玉清没有上前,转身回了屋,给每个孩子多添了一勺饭。 后来的日子慢慢稳定下来,刘致台夫妇申请让她的名字和孩子们一起入了户口簿,她从没要求过什么,也没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们上班成家后,轮流接她住,平时送来补品和衣物,年纪最小的女儿为了方便照顾她,提前退休,把她接去身边。 她晚年身体渐弱,行动不便,孩子们专门请了护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每天早上,有人来给她梳头,擦脸,念报纸给她听。 天气好的时候,会推她去街心花园晒太阳,她总说自己命好,碰见了好人,可在别人看来,是她撑起了整个家。 2012年春天,她在睡梦中安静离世,享年九十三岁,她的葬礼办得庄重,刘家的五个子女亲自为她料理后事,墓碑上刻着她的名字,旁边是所有孩子的名字。 她这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养大了五个别人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房产,却撑起了一个家,这个女人,身上没有传奇的色彩,却用一双粗糙的手,把一个支离破碎的家重新拼合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成都真实版“桃姐”侍奉三代——央视网
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5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谁知当
如梦菲记
2025-07-24 11:14:56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