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生活困难,写信请求爸爸接济,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你说,该给多少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毛主席家里,有一条谁也不能碰的红线:子女参加工作后,就得靠自己吃饭,绝不许向家里伸手,这规矩,他自己守得比谁都严。 而毛主席的工资是404.8元,在当时是高薪,可他过得像个苦行僧,一件睡衣上打了73个补丁,一双皮鞋一穿就是二十多年。 只有家里来客开会,主席偶尔请大家吃碗面,第二天必定让管理员从自己伙食费里把钱扣掉,公私分明到近乎刻板,他一生稿费高达124万元,也是一笔巨款,但他没给子女留一分,不是捐了就是拿去接济有困难的同志和群众。 对别人慷慨,对子女却“抠门”,孩子们一旦独立,就得严格按工资过日子,长子毛岸英如此,次子毛岸青也一样,就连最小的女儿李讷结婚,他送的贺礼也是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婚礼在机关食堂办,几桌饭菜,最普通的烟酒,就这么把女儿嫁出去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原则问题上不近人情的父亲,却在1972年的夏天,亲手打破了自己立下的规矩。 那一年,32岁的李讷刚生下儿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她当时在北京西山一个普通的家属院里,每月工资45块钱,丈夫收入也不高,两人加起来不到一百块,要养活一家三口,谈何容易。 在那个年代,一斤猪肉七毛钱,奶粉更是稀缺的奢侈品,李讷产后身体虚弱,奶水不足,只能咬牙给孩子买奶粉,这一项开销就几乎花掉了她大半的工资。 更要命的是,按规定产妇身边得有个人照顾,可请个保姆每月至少要30块,钱从哪来? 而生活快把这个年轻的母亲压垮了,她从小就知道父亲的铁律,也一直咬牙撑着,可面对嗷嗷待哺的儿子,她实在没别的办法。 然而,犹豫再三,李讷还是鼓起勇气,给中南海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里没多余的话,只是把自己的窘境原原本本说了出来,希望父亲能帮一把。 当信送到毛主席的秘书张耀祠手里,张耀祠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太清楚了,这孩子从不撒谎,若不是真熬不下去了,绝不会张这个口。 而张耀祠拿着信走进毛主席的书房,主席看完信,久久没有说话,只是摘下眼镜,揉了揉疲惫的眼睛。 可一边是自己坚守一生的清廉原则,另一边是走投无路的女儿,这种沉默里,藏着一个父亲内心的天人交战。 过了许久,毛主席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他没有走流程批条子,而是直接问张耀祠:“你看,给多少合适?” 但张耀祠心里早有盘算:请保姆一年三百六,买奶粉营养品一年五百多,再加上零零碎碎的开销,几千块是肯定要的,他把估算跟主席一说。 在毛主席听完,沉吟片刻,说:“那就从我的稿费里,给她八千吧。” 而八千元,在1972年是一笔天文数字,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十几年的总收入,主席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像是说给秘书听,也像是说给自己听:“下不为例,告诉她,要学会计划,自己站起来,但父亲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你倒下。” 当管理员吴连登接到指示,想了个周全的办法,他没把八千块现金全给李讷,而是先给了三千,剩下的五千帮她存进了银行,他担心李讷没管过这么多钱,万一计划不周,很快就花光了。 在李讷来取钱时,吴连登把这番安排一说,她连声道谢,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这笔钱对她来说,是救命钱,更是父亲从未言说的深沉父爱。 而拿到钱后,李讷的日子总算缓了过来,她请了个朴实的农村保姆,每月只要25元,剩下的钱精打细算,一分一分地花在刀刃上,真正学会了父亲教她的“计划”二字。 然而,主席这次“破例”,在中南海内部也成了不大不小的新闻,谁都知道他对自己有多苛刻,这次却为女儿开了绿灯,可这事非但没引来非议,反而让不少干部更加警醒,对自己子女的要求也更严了。 在四年后毛主席去世,人们清点他的遗物,除了一屋子书,几乎没什么财产,那笔巨额稿费,最后剩下不到十万,按照他的遗愿,分给了几个子女,每个子女正好分到八千元。 这个巧合,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李讷后来总说,父亲给她的绝不只是那八千块钱,而是让她受用一生的做人道理和生活能力。 而且毛家的后人,没有一个下海经商,也没人利用父辈的名望谋取私利,都成了共和国最普通的工作人员。 他们继承的,从来不是物质财富,有些遗产,是刻在骨子里的,比任何金山银山都更值钱。 【信源】人民日报:《毛泽东的家风》
1972年,李讷生娃后生活困难,写信请求爸爸接济,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
时光旧梦远
2025-07-24 10:01: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