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伪军头子莫正民,决定率部起义,投奔八路军,谁知这时,日军中队长打来电话,说:“你要投靠八路军?”莫正民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1944年深秋的一天夜里,莒县城内的局势紧张到极点,莫正民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是巡逻日军的皮靴声,沉重而密集。 他手中握着电话,指节发白,耳边传来日军中队长压低的声音,直接问他是不是要投靠八路军,他没想到,自己秘密准备了几个月的计划,竟在此刻被察觉。 这不是空穴来风,过去一个月,他命人加固南门,却将工事朝内修筑,物资运输也明显加快,引起了日军的警觉。 中队长的电话无异于当头一棒,他强压着情绪,回应得含糊其辞,挂掉电话后,他立即召集几名心腹,决定当夜就动手,不再拖延。 莫正民1913年出生在山东五莲县的一个穷苦农家,年少时在私塾读书,十多岁就扛枪入伍,他辗转于各地方武装之间,从张宗昌的旧部到地方抗日自卫团,再到国民党高树勋部,混迹军旅多年。 1939年部队兵败,突围不成,为了保住手下三千士兵的命,他被迫选择向日军投降,最终被软禁在兖州一段时间。 1940年初,他被允许组建一支以“剿共”为名的伪军,重新拥有兵权,驻扎在莒县,名义上服从日军指挥,他曾以“鲁南剿共总司令”的身份活动多年,辖下有三千多士兵。 这些年里,他始终在日军与八路军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既不能引起日军怀疑,又不愿真正对抗中国同胞,他常在“扫荡”行动中拖延出兵,也多次提前泄露日军计划,让解放区及时撤离。 还有一次,他向上级报告某地有八路活动,实际上那里已被八路军转移多时,他看重的,是如何保全自身和手下士兵的性命。 1942年,八路军在莒南一带展开反“扫荡”作战,给莫正民部队造成重大打击,那场战斗改变了他不少看法。 八路军的指挥得力、士气高昂,农村群众支持他们,对比之下,日军内部戒备森严,士兵对伪军态度冷漠,有些中队干脆公开训斥他这个司令。 自此之后,他对形势的判断发生转变,他认为,中国抗战力量的核心已经从正面战场转移到敌后武装,尤其是八路军,他也意识到,继续替日军效力,早晚是条死路。 从那年起,八路军开始主动接触他,滨海军区安排过谷凤鸣等人前来,几次探望之后建立了秘密联络,起初,他没有明确表态,只是默认一些接触。 他曾交代部下,八路军的人不许随意开枪,他也接纳过部分打着避难名义投奔的八路人员,谷凤鸣给他分析过当时的战局,指出日军在太平洋节节败退,山东的据点相互隔绝,而八路军已逐渐形成包围态势。 起义计划从1944年10月开始部署,他首先调整部队编组,将忠诚度高的骨干调往关键岗位。 为了避免日军发现,他安排日本兵驻扎在隔壁院落,并刻意制造出纪律严明、按时操练的假象,以麻痹敌人,他命人重新绘制了整个莒县驻军分布图,并标出八路军可能配合行动的路径。 那通电话响起时,莫正民正和几名副官研究最后一步部署,被日军怀疑并不是意外,而是他没料到会这么突然,他压下恐惧,果断做出决定:马上控制与其同院的日本顾问和士兵。 深夜,行动开始,他派出最信任的几名队长,手持短兵潜入隔壁院子,几名日军被制服后,其余伪军迅速包围日军驻地。 同时,八路军的工兵队已经悄然穿过城墙缝隙混入城区,莫正民的队伍配合八路军,按计划炸毁了日军通讯台和两处炮楼。 战斗在夜间三点打响,持续了约两个小时,日军仓促应战,被逐一击破,天亮时,莒县城内的日本守军全部被清除。 三千多名起义士兵佩戴统一的“正”字白袖章,完成了对城池的全面控制,几辆牛车运来从日军营房缴获的武器,包括轻重机枪、步枪和大量弹药,全部移交给八路军指挥部。 此次起义后,莫正民部被编入山东军区,改为独立第二旅,他本人也在抗战胜利后被调往东北参与接管与农场建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黑龙江省农场局担任管理职务直至退休。 莫正民的经历颇具争议,他早年有过伪军身份,也有抗日贡献,他在战争中三次易帜,既非铁骨铮铮的将领,也非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 他的抉择,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身处乱世的中国军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求变,他的起义在鲁南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不仅令滨海与鲁中根据地连成一体,也对群众心理起到极大震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抗日战争八路军序列图!
【6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