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宣告结束,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 在这场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中,红军从最初的数十万人,最后只剩下万余人走到陕北,他们翻雪山、过草地,穿越无数无人区和敌人封锁线,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对革命理想的忠诚,一步步走出了希望。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了一句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这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为了鼓舞士气的一句口号,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和精神依据。 长征是极端艰苦的历程,红军在江西出发时,面对的是敌军几十万人的围追堵截,从突破封锁线开始,红军就进入了连续不断的战斗和长途跋涉之中。 战士们几乎每天都在行军,每三天打一仗,平均每天要走几十公里,为了渡过湘江,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那段最血腥的战斗中,一个军团往往几天就减员过半,没有坚定的信念,很难坚持下来。 不仅仅是战争带来的伤亡,更可怕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四川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积雪没膝,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度,战士们大多数没有像样的冬衣,很多人穿着单衣就往雪地里走。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能起来,雪山不仅寒冷,山道也极为险峻,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冰沟,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有的战士脚上生了冻疮,伤口流脓,仍咬着牙前行。 翻越夹金山之后,红军还要穿过草地,那是更艰难的一段旅程,草地看似平坦,实则下面全是泥沼,一脚踩下去常常陷到膝盖,战士们白天赶路,晚上露宿,没有食物,没有火种,靠着煮皮带、啃树皮维持生命。 很多人被饿晕,有的甚至再也没走出草地,那段路上,有人把最后一口粮分给重伤的同志,有人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冻僵的战友身上,这种互助和牺牲精神,不是强迫来的,而是内心深处对信仰的坚守。 有些地方,连路都没有,在四川泡桐岗,红三军团的战士为了给大部队开路,用砍下的竹子铺在泥泞中,在胸口深的水草里劈出一条路。 有的战士整整一天都泡在泥水里,皮肤发白,手脚麻木,也没有停止前进,他们不是在完成命令,而是在用自己的身体为队伍争取生机,很多后来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毛主席之所以提出“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正是因为这些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信仰和忠诚。 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刻没有动摇,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退缩,他们也许在长征出发前还不是党员,但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体现出党员应有的品质。 同时,这也是组织建设的需要,红军队伍从几十万人锐减至万人左右,绝大多数是经历过生死、信念坚定的干部和战士,这些人分散到各个连队,是最宝贵的力量。 中共当时采取的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一个连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党员要发挥核心作用,只有把这些久经考验的人都吸收到党内,才能尽快恢复组织结构,重建战斗力。 毛主席深知,真正能扛起中国革命希望的,不是纸上谈兵者,而是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依然保持初心的人,他们已经在长征中交上了最严峻的答卷,这比任何入党宣誓都更加真实可信。 事实上,长征走完的每一个人都是革命的种子,他们回到根据地后,很多人成为了带兵的干部、组织建设的骨干、抗战中的英雄。 他们不是靠学历,也不是靠关系,而是凭着一路走来的血与汗赢得了信任,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这句“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虽然简单,但背后是一道最严的筛选机制,这不是象征性的任命,而是对信仰的真正礼赞。 长征是一场大淘汰,也是一次精神上的入党仪式,经过长征的人,不论身份如何,都已经用生命兑现了对党的忠诚。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长眠在雪山草地的英烈,更不会忘记那些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党员,他们的名字也许不被人记住,但他们留下的足迹,早已成为中国革命最坚实的根基。 毛主席用一句话,点出了他们的价值,也为后来的人树立了信仰的标准,党需要的,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站出来的人,长征路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长征后毛泽东发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四川日报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话? 麻
如梦菲记
2025-07-23 14:14:43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