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访华之前,要先去一趟日本,中方看穿其目的只给1天时间! 7月18日欧盟前脚宣布把两家中国银行塞进对俄制裁名单,理由是“涉嫌协助俄罗斯规避贸易限制”,后脚在7月24日就派冯德莱恩和科斯塔来华谈“互惠合作”。 有意思的是,欧盟这次制裁的银行是位于中俄边境的小型金融机构,其实这不过是欧盟对华“去风险”战略的试探性动作,既想在对俄制裁上刷存在感,又想借机敲打中国在供应链上的布局。 结果中方直接用行程缩水回应:既然你把合作当生意场上的筹码,那我也没必要给你太长时间表演。 而且,冯德莱恩在访华前绕道日本开日欧峰会,表面上是讨论“印太地区的战略协作”,实则是想在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和日本协调对华立场。 冯德莱恩此行就是想借日本的手,在中美欧三角博弈中增加谈判筹码——毕竟东京在芯片材料和精密仪器领域的话语权,对欧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至关重要。 另外,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欧盟的战略摇摆。一方面,欧盟经济深陷衰退边缘,工业竞争力被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和中国产业链优势双重挤压,急需中国市场的“救命钱”——2024年中欧贸易额仍高达7800亿美元,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荷兰光刻机都指着中国消费者过日子。 另一方面,欧盟又想在安全议题上向美国表忠心,比如在俄乌冲突中持续军援乌克兰,在南海问题上跟风美国炒作“航行自由”。 这种心态,在冯德莱恩的访华行程中暴露无遗:刚制裁完中国企业就来谈投资协定,前脚给美国递投名状后脚就想拿中国市场回血。 中方这次的反制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外交回应。24小时的会期看似是时间压缩,实则是对欧盟“双重标准”的精准打击。 要知道,中欧建交50周年本应是双方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重要节点,原本计划中的高层会晤、经贸论坛、文化交流等活动都被这场制裁风波蒙上阴影。 中方用一天时间传递的信号很明确:你欧盟连基本的外交互信都不尊重,就别指望我给你红毯铺道、香槟伺候。 这种“以快制快”的策略,既让欧盟代表团没时间在谈判桌上玩文字游戏,又通过媒体曝光将欧盟的虚伪公之于众。 这场外交博弈背后,是中欧关系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欧盟想在中美之间搞“战略自主”,却始终摆脱不了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想和中国谈合作,却又放不下意识形态的优越感。 冯德莱恩这次访华,就是带着“既要美国的安全承诺,又要中国的市场红利”的算盘而来。但中方用24小时的会期告诉她:在国际关系中,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两头通吃的好事。 当欧盟把制裁当筹码、把合作当生意时,就应该做好被市场反噬的准备。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冯德莱恩突然“变脸”!中欧谈妥后,美欧关税战恐翻车?2025年7月24日这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