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日子,再过两年左右,中国会迎来一个挺特殊、也挺重要的时刻:大批在1960到1970年之间出生的农民工,要集中回老家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再过两年,中国可能会迎来一个不太被注意但很重要的节点:一大批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将开始集中退休返乡。年纪大的已经满65,到了退休年限,年纪轻点的也五十好几了,再干几年也干不动了。 这些人,是中国过去四十年发展最底层的参与者。他们从农村出发,去了城市工地、工厂、矿井、马路、快递站。他们干的是最脏、最累、最苦的活,拼的是命,但很多人却连最基本的社保都没买上。等年纪大了,钱没攒下多少,身体却早就坏了。 他们的人生,是一个被忽视却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十年前,也就是1980年代初,全国农村还刚脱离温饱,村里没什么像样的工作,年轻人一个个都想着出去“打工挣钱”。那时候的出门,说实话挺难的。火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票难求。 通信工具几乎没有,连打个电话都要跑镇上,很多时候写封信回去都要等上十天半个月。很多人第一次出省,拎着一个蛇皮袋,带点干粮和换洗衣服,就这么上路了。 那会儿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很大,但正因为城市缺人手,需要人干活,这些农民工就成了最合适的劳动力。只要肯吃苦,能干体力活,不挑活不挑地方,城里到处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可以说,城市最底层、最辛苦的工作,大部分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建筑工地、矿山井下、工厂车间、马路环卫、快递外卖、家政保洁……只要是没人愿意干或者城里人嫌累嫌脏的,他们都接了。 比如修地铁、盖楼房、建公路,这些重体力活,八成是他们干的;工厂里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的流水线,也全靠他们撑着;矿井下掘煤那种极危险的工作,也是他们顶上去的。他们不像工程师,不用动脑子,但没有他们动手,很多城市项目根本推进不了。 他们给城市做了很多事,可是城市却没真正把他们当自己人。他们是“临时用”的人,不是“该享受福利”的人。这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处境。 说实话,有变好一点,但不是质的改变。最开始,一天干十来个小时,拿几十块钱,累得不行。现在,干一天能挣二三百,但也还是靠身体换钱,而且各种支出也上去了,能留下的钱还是有限。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慢慢变了。当年骑自行车,后来骑摩托,现在有些人家里也有了辆小车;通讯工具也从BB机、小灵通,到现在用上了智能手机,能和在外的孩子视频聊天。穿的也体面些,家里电器慢慢置办齐了,日子确实比种地的时候强多了。 但问题是,他们大部分的钱,都给了子女。孩子读书、结婚、盖房,全靠父母供。他们自己住得简单,吃得随便,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了下一代身上。这在农村挺普遍,尤其是这代人,习惯了“自己苦点没关系”。 现在问题来了,人到老年,身体扛不住了,活也不好找了,要回乡了。但回去了,很多事根本不是那么简单。 大多数人没交过什么养老保险,有些只交了农村的新农保,一个月也就几百块。几十年攒下的钱,很多早花完了。儿女能不能出钱?那还得看孩子有没有本事,现在年轻人压力也大,养自己都费劲。 干一辈子体力活,谁身上没点毛病?腰椎不好、关节痛、尘肺病、胃病、眼花耳背……问题一大堆。看病贵不贵?当然贵。村里卫生室只能治小病,县里医院要坐车去,报销比例低,看不起大病。有些人怕花钱,硬扛着,拖着拖着病就严重了。 回到村里,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村里冷冷清清。很多人几十年没在家待过几天,现在回来,不知道干啥。种地干不动,看电视也看烦,唯一能做的就是刷刷短视频。以前和工友一起吃饭、聊天、干活,现在一个人待着,落差太大,感觉孤独、没用。 有人想回去种地,但现实是六七十岁的人真种不动。体力不行,干一天就累趴下。很多地早就流转出去了,要不就荒着了,想重新种回来不现实。 有人离开村子几十年,回来后发现连邻居都不认识了。村里的办事方式、说话方式,甚至人情关系都跟以前不一样。有人说“自己像个外人”,这不是说着玩的,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城市用完他们,现在不再需要他们了。他们留下来没法工作,也买不起房,社保也跟不上,根本没法养老。他们就像是完成任务之后,被默默请出了城市。 可农村也不是他们的“归宿”。因为家乡早就变了,他们也不是以前的自己。他们在城市漂了几十年,回家乡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 他们不是弱者,他们是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最沉默的一群人。他们撑起了高楼大厦,也为城市留下了自己的青春。但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我们不能让他们自己扛。
算算日子,再过两年左右,中国会迎来一个挺特殊、也挺重要的时刻:大批在1960到1
爱心扯体育
2025-07-23 01:34:29
0
阅读:121
欢乐马
[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