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 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37万亿,已经不是天文数字,是宇宙数字了。 一个国家,欠的钱快赶上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了,居然还稳稳当当地在全球撒着军舰,特别是那11艘核动力航母,一艘一艘地往你家门口晃,谁看了不觉得魔幻? 所以美国的“负债”不是咱们理解的债,而是一种操作系统级别的“预支权力”。 这就好比你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只要信用还在,就能继续刷卡买买买。 而美国的 “信用卡” 是全球金融体系,“信用” 则来自美元的霸权地位。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再与美元挂钩。 这就相当于把美元变成了全球贸易的 “硬通货”。 虽然这个体系在 1971 年崩溃了,但美国很快找到了新的锚点 —— 石油。 1974 年,美国和沙特达成协议,石油出口必须用美元定价和结算,沙特再把赚来的美元投资美国国债。 这套 “美元 - 石油 - 美元计价金融资产” 的循环,让美元成了全球能源交易的刚需,其他国家为了买石油,不得不大量储备美元。 有了这个基础,美国就能通过发行国债轻松融资。 截至 2025 年 5 月,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总额达到 9.0458 万亿美元,日本、英国、中国是前三大债主。 这些国家为啥愿意买美债?因为美元流动性强、安全性高,而且国际贸易离不开美元结算。 说白了,美国是在用全球的钱养自己的军队。 11 艘核动力航母的造价和维护费用堪称天文数字。 以 “尼米兹” 级航母为例,单艘造价约 40 亿美元,全寿命期费用(包括维护、升级、退役处理)高达 600 亿美元,是造价的 15 倍。 更烧钱的是航母战斗群,护航舰艇、舰载机、人员培训等费用加起来,总开销能再翻一倍。 但美国根本不用自己掏腰包。 通过发行国债,美国把这些费用分摊给了全球投资者。 比如,沙特为了购买美国的军事保护,每年要把大量石油收入投入美债市场。 而美国用这些钱建造航母后,又能通过军事威慑维护石油美元体系,形成一个闭环。 这种操作就像变魔术 —— 用别人的钱造武器,再用武器保护自己继续借钱。 美国的军工企业和政府、国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军工巨头通过游说和政治献金,推动政府增加军费预算。 比如,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军工企业获得了近 220 亿美元的军购订单,其中 75% 的资金留在了美国国内。 这种模式让美国政府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打仗,军工企业越赚钱,军费预算就越高,债务也就滚雪球般越积越多。 更绝的是,美国把军事力量变成了维护美元霸权的工具。 11 艘航母战斗群在全球关键航道游弋,既能保护石油运输线,又能威慑潜在对手。 这种 “武力背书” 让各国更依赖美元,反过来又支撑了美债市场的稳定。 说白了,航母不只是武器,更是美元霸权的 “移动广告牌”。 这套玩法虽然高明,但并非万无一失。 首先,美国债务占全球 GDP 的四分之一,利息支出已经开始挤压其他财政开支。 2023 财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 85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9%,而同期财政赤字增长了 23%。 长此以往,市场可能对美元信用产生怀疑,导致抛售美债、美元贬值。 其次,全球 “去美元化” 趋势正在加速。 沙特已经开始考虑用多种货币结算石油贸易,中国、俄罗斯等国也在推动本币互换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 一旦石油与美元脱钩,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将受到重创,美国的融资成本会急剧上升。 最后,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 军工复合体吞噬了大量资源,导致基础设施老化、社会福利缩水。 布朗大学数据显示,2001 年至 2022 年,美国战争损耗高达 8 万亿美元,平均每个家庭承担 6 万美元。 这种 “大炮代替黄油” 的模式,终将透支美国的国力。 美国用债务养航母的本质,是利用美元霸权透支全球资源。 这套体系能维持多久,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美元能否继续保持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二是美国能否持续通过军事威慑维护其利益。 但从目前来看,这两个基础都在动摇。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事儿至少有两个启示:第一,金融霸权比军事霸权更隐蔽、更持久,但也更脆弱;第二,任何依赖外部输血的模式都不可持续,真正的强大得靠自身的经济韧性和科技创新。
为何美国债务高达37万亿美元,还能养得起11艘航母? 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美国债务
可可甜心喵
2025-07-22 22:23: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