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演员廖学秋去外面拍戏,和老公分别了六个月,她归心似箭,往家赶,想给丈夫一个惊喜,但回到家后,就看到自己床上睡着另外一个女人,没有大吵大闹,只说了一句话:“把被子还给我。” 廖学秋这辈子,从小就没享过啥福。1954年出生在成都,妈是北影厂的演员廖静秋,爸是个大学生,但爸那边已经有家室了,所以她出生就带着点复杂。妈在她三岁时走了,四岁爸也没了,从那以后她就靠哥哥拉扯大,常常在街头巷尾讨饭吃,邻居们给点啥就吃啥,长大过程全是苦头。没爹妈管,她早早学会自立,青少年时候进了四川省艺术学校,学跳舞,每天练基本功练到腿酸手软。1972年调到四川省歌舞团,当舞蹈演员,上台跳民族舞,动作得劲儿,观众爱看。几年后,她转行影视,1980年进峨眉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戏。第一部戏是《丫鸭情话》,演个小寡妇,在乡下泥地里拍,风吹日晒的。 21岁她嫁了人,丈夫是普通人,俩人简单办了婚礼,生了个儿子。那时候她觉得家庭是靠山,工作再累回家有热饭。七十年代末,事业起步,她演了《潘金莲》,这角色让她出名,观众记住了她的演技。拍戏条件差,经常出门几个月,家里事全扔给丈夫。谁知道这也埋下隐患,到1979年,她25岁,正事业高峰,却面临人生大变。 说起那年的事,廖学秋在外地拍戏整整半年,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写信都慢,她就盼着早点杀青回家。终于提前收工,她没打招呼就赶回成都,想给丈夫惊喜。推开门,卧室里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睡一起,这打击来得太突然。她没哭没闹,没问为什么,就要回那床被子。那被子是她婚前自己缝的,每针每线都寄托着对未来的期望,现在却成了背叛的证据。丈夫慌了,想解释,想挽回,但她不听,抱走被子就走。 这句话“把被子还给我”不是随便说说,它代表她对婚姻的彻底死心。信任没了,一切都完了。在那个年代,离婚不是小事,社会看女人离异总带点偏见,生活压力也大。可她没犹豫,果断办手续,带儿子离开。丈夫的出轨让她看清现实,她不指望他改,也不忍着过。她知道,日子得自己扛。这事让她成熟不少,25岁就懂了人心难测,但她没被击倒,反而把劲头全放到工作上。离婚后,她一个人拉扯孩子,哥哥偶尔帮衬,但主要靠她拍戏挣钱养家。 离婚那年是1979年,中国刚改革开放,社会在变,女性想法也慢慢觉醒。廖学秋没让婚姻失败拖累自己,她继续演戏,80年代接了不少片子。比如《车水马龙》,演城市生活里的角色,贴近老百姓。之后《杨贵妃》,她演杨玉瑶,历史剧需要研究古装礼仪,她下功夫学。1994年还主演了三十年代故事片,导演要求严,她反复练台词。事业成了她的支柱,她不靠别人,靠双手挣出名堂。 1988年,她又演《潘金莲新传》,把角色挖得更深,观众叫她“第一代潘金莲”。整个生涯,她拍了四十多部影视剧,从寡妇到贵妃,啥类型都行。儿子长大,她没再婚,一直单身。别人问为啥,她可能觉得一个人自在,不用再赌人心。晚年70岁了,还保持独立,偶尔看剧本,生活简单。她这路走来,不容易,但她从不抱怨,咬牙往前。她的故事告诉人,女人得有自己的事儿做,别全依附婚姻。出轨的丈夫呢,就那样,背叛了就完了,她没原谅,也没纠缠,干脆利落。 廖学秋的经历接地气,就跟身边人似的。很多人年轻时以为结婚就稳了,结果生活一巴掌打醒。她小时候吃百家饭,长大后又遇人不淑,但她没倒下,总找路子活下去。事业上,她从舞蹈转影视,一步步爬,证明实力。 潘金莲这角色,本来争议大,她演得活,让人记住不是靠脸,是靠演技。离婚后,她带孩子拍戏,两头跑,累但值。社会那时候离婚女人难,她顶着压力,专注工作,儿子也养大成人。她不美化过去,就实打实过日子。单身到老,不是没人追,是她选的路。
1979年,饰演潘金莲的演员廖学秋去外面拍戏,和老公分别了六个月,她归心似箭,往
文山聊武器
2025-07-22 18:26: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