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高枕无忧了,以色列再也没机会进行打击了。 据联合早报报道,伊朗国民卫队副参

梅梅谈世界 2025-07-22 17:09:48

伊朗高枕无忧了,以色列再也没机会进行打击了。 据联合早报报道,伊朗国民卫队副参谋长马哈茂德·穆萨维称,伊朗已经把上月与以色列冲突中损坏的防空系统完全更换完毕。 这话听起来很提气,但若深究其实际含义,恐怕得打个问号。伊朗的“恢复”速度着实引人瞩目。短短一月间,其不但修复部分指挥节点,更迅速以国产装备替换受损防空导弹系统,如“巴瓦尔 - 373”远程防空系统、“霍尔达德 - 3”中程防空导弹等。   这种“战备库存+分散部署”策略,是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核心逻辑:不依赖进口,不等待外援,靠纵深储备快速重建防御网。   穆萨维将军特别强调“无法隐瞒受损,但已自主恢复”,既承认现实,也传递战略自信。   然而,自信不等于无懈可击。六月那场冲突中,以色列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精准打击:出动F-35I隐身战机与电子战机协同,在伊朗西部撕开400公里宽的雷达盲区,摧毁多个S-300阵地与指挥中枢。   以军宣称已摧毁伊朗三分之一防空系统。伊朗防空部队仅有击落一架无人机的战绩可谈,至于所谓“击落5架F - 35”的说法,连本国军事分析人士都难以相信。   更为严峻的是,总参谋长巴盖里等高级官员于空袭中丧生,这暴露出伊朗军事体系的核心弱点:指挥结构僵化、国防军与革命卫队双轨并行且协同低效。这种结构性矛盾,不是换几套导弹就能解决的。   技术代差同样是硬伤。伊朗国产防空系统如“巴瓦尔-373”,虽号称性能媲美俄制S-400,但其雷达频率和信号处理技术仍落后于时代,对抗隐身目标能力有限。   以色列F - 35I的雷达反射截面仅0.001平方米,犹如鸟般大小。而伊朗防空体系依赖米波雷达与陈旧的数据处理系统,一旦遭受高强度电子干扰,几近失明。   美军“战区”网站分析直言:以军空袭实为“情报收割行动”,借机测绘伊朗电子战斗序列,为未来打击铺路。换言之,伊朗的“恢复”可能正中对手下怀——下次来袭的导弹,只会更准、更狠。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教训值得咀嚼。2019年,伊朗以“霍尔达德 - 3”击落美军“全球鹰”无人机,举世震动。然而当下,面对更为先进的以色列空军,同类系统却近乎毫无建树。   此一对比,昭示出残酷的现实:军事科技的迭代速度超乎想象,仅仅依靠仿制和储备,实难消弭代际差距。   更讽刺的是,伊朗的“恢复”恰暴露其战略尴尬——即便拥有160万平方公里的战略纵深和分散部署能力,若无法破解隐身与电磁压制,国土再大也难逃被动挨打。   所以,所谓“高枕无忧”,更像是一种战略宣示而非实战结论。伊朗的快速恢复能力诚然值得肯定,然而,倘若据此便小觑以色列的技术优势与战术创新,或许会滋生出更大的隐患。   中东棋局上,攻防天平从未静止,今天的“修复”可能正是明天“漏洞”的伏笔。对中国而言,这一案例再次印证:真正的国防安全,不能仅靠装备数量与储备深度,更需体系化创新与科技自主——毕竟,战场上没有“已修复”的保险箱,只有永恒的风险与挑战。 素材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官方账号 2025-07-21 15:34

0 阅读:1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