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

青史如烟啊 2025-07-22 16:37:22

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出生于河内温县,家世显赫,祖父司马儁做过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妥妥的官三代。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天赋,熟读兵书,精通谋略,名士杨俊、崔琰对他赞不绝口,胡昭甚至冒死救他,足见他的人脉和声望。年轻时的司马懿低调谨慎,曹操想征召他,他推说有病,躲在家里不出门。曹操也不是好惹的,直接派人硬召,他才不得不去许昌,先后当过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主簿等官职。 在曹魏政权中,司马懿一步步崭露头角。他辅佐曹丕夺嫡,帮曹魏稳固江山,尤其在挑拨吴蜀关系上,手段高明。他看准孙权和刘备对荆州的争夺,巧妙布局,让关羽的襄樊之围无果而终,吴蜀两家还打得两败俱伤。后来,他又平定辽东,擒杀叛将孟达,抵御东吴入侵,战功一件接一件。最出名的还是跟诸葛亮的交锋,双方在五丈原斗得你来我往,虽然最后诸葛亮病逝,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话也传开了。 司马懿的能耐不只在战场,他还擅长治国。曹魏后期,他负责后勤,修水利,开渠道,保证粮食供应,让雍凉之地成了曹魏的粮仓。到了魏明帝曹叡去世,他和曹爽一起受托辅佐幼帝曹芳,权势达到顶峰。可他深知权臣之路如履薄冰,曹魏内部对他的猜忌从没断过,曹操早年就说他有“狼顾之相”,不是甘心做臣子的人。若不是曹丕力保,他恐怕早就被收拾了。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召来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留下两道遗嘱:一是好好治理国家,二是司马氏后人一律不准为他扫墓。这第二条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战功赫赫,地位尊崇,按理说应该希望后人年年祭拜,彰显荣耀,可他偏偏要低调到连墓都不让人拜。这到底是为什么? 先说最大的原因,司马懿怕仇家报复。他在高平陵之变中干了一件大事:公元249年,曹爽陪魏帝曹芳去祭拜先帝,他瞅准机会,和太皇太后联手,发动政变,控制洛阳,诛杀曹爽及其党羽,曹氏宗族上千人因此丧命。这一下,曹魏的实权全落到了司马氏手里,但也结下了死仇。曹氏后人、忠于曹魏的旧臣,哪个不恨他入骨?要是他的墓地暴露,难保不会有人来挖坟鞭尸。历史上,毁陵的事虽然少,但不是没有,元朝就干过这种事。司马懿精明一世,怎会不防这一手? 再说另一个原因,他怕后人祭墓成隐患。高平陵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曹爽因为祭拜先帝,放松警惕,才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政变当天,洛阳城门紧闭,甲士列阵,曹爽回到城里,已经插翅难逃。司马懿亲眼见证了祭墓如何成为权臣的破绽,他可不想自己的后人重蹈覆辙。要是司马氏后人去扫墓,被有心人利用,发动类似政变,家族基业就完了。他自己就是靠这招上位的,怎会不防别人学他? 还有一层更深的算计,司马懿不想让后世有人模仿他做权臣。他深知权臣之路凶险,曹操当年就怀疑他不是省油的灯,若不是他表现得足够忠心,又有曹丕护着,后果难料。他通过高平陵之变架空曹魏,为司马昭、司马炎篡位铺路,但也明白,这种手段太容易被复制。要是后人里出了个“新司马懿”,用同样的招数对付司马氏,家族怎么办?所以,他索性让后人别祭拜,断了这种可能,也等于告诉后人别走这条路。 司马懿的遗嘱不是随便说的,每一条背后都有他的心机。他不仅要保住自己的身后名,还要保住司马氏的江山。他知道,权谋这东西,玩得好能上天,玩不好就是万劫不复。他这一生,见了太多聪明人翻车,曹爽就是例子,蠢到家了,还不是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他也清楚,自己的后人未必个个都聪明,防患于未然才是王道。 司马懿死后,他的遗嘱被严格执行。公元251年,他去世,葬于首阳山,墓地隐秘,不立碑,不设祭,后人无从祭拜。司马师接过大权,继续父亲的布局,稳固司马氏的地位。他死后,司马昭上位,公元264年被封为晋王,追尊司马懿为宣王。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更进一步,公元265年逼魏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西晋初年,表面风光无限。司马炎在洛阳大兴土木,重修宫殿,统一天下后,还灭了东吴,完成了三国归一的大业。可惜,好景不长。司马炎晚年沉迷享乐,选妃纳妾,搞得后宫乌烟瘴气。更糟的是,他分封诸王,给了他们兵权,结果埋下大祸。八王之乱爆发,司马氏的王爷们互相开打,杀得天昏地暗,城池被烧,百姓流离失所。内乱还没平,外敌又来了,五胡乱华直接把西晋推向灭亡。公元316年,西晋亡国,司马氏的江山不过五十来年就没了。 司马懿的隐墓确实躲过了被毁的命运,他的算计保住了身后之身。可家族的命运,他终究没算到。八王之乱的血腥内斗,五胡乱华的战火,把司马氏的基业烧得一干二净。首阳山下,墓地无人知晓,风吹草动,仿佛在诉说这位权臣一生的心机与无奈。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