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打下新疆最后一座城时,却意外发现城中竟有五千多印度人!左宗棠会如何处置? 1878年,清军拿下了和田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到这儿就算打完了。仗打赢了,本该是件高兴事,可左宗棠却碰上一个比打仗还头疼的问题。 城里居然有五千三百多个印度人。这些人不是战俘,也不是难民,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凭证”,甚至还有武器。这事儿一报上去,左宗棠就明白,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这帮印度人为什么这么棘手?因为他们背后站着英国。那时候英国和俄国在中亚搞“大博弈”,新疆就是算盘。英国人扶植阿古柏这个入侵者,就是想拿他当个棋子,挡住俄国人南下。 这些印度人,很多就是英国人弄进来帮阿古柏的,他们是英国影响力的延伸。动了他们,就等于直接抽了英国的脸,清朝当时可惹不起这种麻烦。 再往细了看,这五千多人成分太杂了。有的是商人,倒卖香料布匹,也偷偷卖军火给阿古柏。有的是技术工匠,在喀什的兵工厂帮阿古柏造枪炮。 还有些人最危险,他们是披着商人外衣的间谍,四处刺探情报。面对这么一伙人,你不能简单地把他们都当成敌人,也不能当成朋友,一刀切肯定要出大事。 远在北京的朝廷,一听说这事也慌了。那会儿的清政府,被洋人打怕了,处理外交问题就一个字:怂。他们给左宗棠的指示翻来覆去就一个意思,让他自己看着办,但千万别惹出乱子,别给英国人递刀子。 左宗棠没有乱来。他下的第一道命令,调查。他很清楚,搞不清情况就动手,肯定要坏事。经过一番缜密的调查,一套后来被称为“三筛法”的方案出炉了。 第一道筛子,筛的是商人。左宗棠告诉他们,阿古柏给的营业执照现在是废纸一张。新疆现在是中国的地盘,想做生意,可以,但必须按《大清律》来。去政府重新登记,领新执照,按规矩纳税。这一招很高明,既没把人往外赶,又在实际上宣布了主权的回归。规矩,现在我来定。 而这第二道筛子,对准的是技术人员。调查中查出来128个会造枪的工匠。按说这是帮凶,该罚。但左宗棠不这么看,他觉得技术是无罪的。杀了或者赶走都太浪费,这些人是人才。他做了一个决定,把这128人连同家属,客客气气地送到兰州兵工厂,给高薪,让他们给清军造武器。敌人的人才,就这么变成了自己人。 最后一道,处理的是间谍。其中,共有37个人被查实是间谍。对这些人,左宗棠的处理方式堪称一绝。他没有秘密处决,而是把这37个人,连同他们从事间谍活动的口供、证据,全部整理好,打包送到了英国驻喀什的领事馆。意思很明白:这是你们的人,干了不该干的事,证据都在这,你们自己处理。英国人哑口无言,只能自认倒霉。 处理完这三类人,左宗棠贴出一张布告,核心就一句话:“凡遵《大清律》者,皆可安居。”这句话是说给所有人听的。 在这片土地上,不管你从哪儿来,信什么教,只要你守中国的法,你就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规矩立下了,主权也宣示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外交危机,就这么被他拆解得干干净净。 解决了印度人的问题,对左宗棠来说只是开始。他知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新疆之所以乱,是因为它本身太弱了。要想以后不出事,必须把新疆建强。他开始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造,他要做的是“筑基”,给新疆打下一个长治久安的底子。 在经济上,他要打破印度商队对南疆贸易的垄断。他的办法不是硬赶,而是“以商制商”。他建立官方管理的商会,把所有外商都管起来,同时大力扶持内地的和新疆本地的商人,让他们去竞争。几年下来,印度商队的规模小了四成,但喀什海关的税收反而涨了两成。贸易控制权,回到了自己手里。 在社会层面,他坚信自己说的“欲固边疆,必先实边”。边疆光有军队不行,得有老百姓,得有烟火气。他搞起了大规模的军屯,让士兵自己种地解决吃饭问题。这一下就省了从内地运粮的巨额开销。军屯也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很多内地人过来开荒,新疆的人口慢慢充实起来,社会也就稳定了。 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指向一个政治目标:建省。左宗棠反复跟朝廷说,新疆不能再是那种管不着的藩属了,必须和内地一样,设省,派官员,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只有这样,国家的法律和政令才能真正落地。 在他的坚持下,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这块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算真正在制度上,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说,和田城里那五千多印度人,对左宗棠来说是一场大考。这场考试考的不是军事,而是政治智慧。左宗棠不仅交出了满分答卷,还顺手为如何治理边疆,给后人做了一个示范。 他证明了收复土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认同你的规则,心甘情愿地在你制定的秩序里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来源:清代新疆开发2007-07-09中华文史网)
1877年,新疆喀什城下,左宗棠面对上万俘虏,毫不犹豫地下令:“降者亦杀!”一语
【2评论】【1点赞】
相隆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