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形势再次迎来转变?俄方战术发生变化! 最近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的表现确实有

兰亭说事 2025-07-22 14:05:10

俄乌战场形势再次迎来转变?俄方战术发生变化! 最近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的表现确实有些不一样,从大规模进攻到远程摧毁铁路编组站,战术一环扣一环,这让不少人猜测是不是俄罗斯换了参谋。 其实从 2025 年的军事动态来看,俄罗斯确实在高层指挥体系上做了调整,比如 5 月免去了陆军总司令萨柳科夫的职务,由 “中央” 集群司令莫尔德维切夫上将接任。 萨柳科夫担任陆军司令长达 11 年,被认为是 “守旧派” 代表,而莫尔德维切夫作为少壮派将领,曾指挥马里乌波尔战役和阿瓦迪夫卡战役,作战风格大胆泼辣,擅长用迅猛攻势实现突破。这种人事变动或许为俄军带来了新的战术思路。 不过,俄军战术的调整并非完全依赖人事变动,更多是实战经验的积累和装备技术的改进。俄副总参谋长特鲁申曾提到,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期间大幅调整了战法,包括夺取制空权、远程火力打击、使用巡飞弹和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等新型武器。比如在顿涅茨克的红军村战役中,俄军集结 11 万兵力,采用步炮协同战术:无人机先侦察乌军防线,炮兵用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实施精准覆盖,随后步兵从多个方向突击,装甲部队则以配备扫雷辊的 “龟壳坦克” 打头阵,吸引反坦克火力掩护后续部队推进。这种战术配合在 2025 年 7 月的进攻中尤为明显,乌军原本以为俄军会像以前一样正面强攻,没想到侧翼突然出现多路突击部队,防线很快被撕裂。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对后勤系统的打击策略。2025 年 6 月以来,俄军频繁使用 “伊斯坎德尔” 导弹和 “天竺葵”-2 无人机攻击乌克兰铁路编组站。例如 6 月 1 日,俄军摧毁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枢纽的电力牵引站,导致 70% 的前线物资运输中断,波克罗夫斯克仓库里堆满了北约装备,前线士兵却连急救包都领不到。 这种战术并非偶然,早在 2022 年俄军就开始针对乌克兰铁路系统,但当时主要依赖导弹单点打击,而现在形成了系统性的 “摧毁 - 袭扰 - 再摧毁” 循环:先用导弹破坏铁路设施,再用无人机持续袭扰修复工作,最后再次补射确保彻底瘫痪。数据显示,2025 年 6 月至 7 月,乌军铁路运输效率下降了 40%,前线部队的弹药补给周期从 3 天延长到 7 天。 俄军战术升级的背后,是装备技术的显著提升。俄媒称,俄军高精度武器的杀伤效率已超过 90%,3000 公斤级航空炸弹加装滑翔制导模块后,射程从 5 公里提升到 50 公里,能精准摧毁乌军坚固工事。在扎波罗热方向,俄军甚至用这种改装炸弹 “拆楼”,哪里有乌军火力点就炸哪栋楼,持续两周投掷了上千枚,直接瓦解了守军士气。 无人机的使用更是达到新高度,FPV 无人机不仅能携带弹药进行自杀式攻击,还能通过光纤制导避开电子干扰,2025 年 7 月的一次行动中,俄军无人机操作员在 100 公里外精准猎杀了 2 辆牵引军列的机车,整个过程被实时传回指挥部。 当然,战术调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乌军针对俄军的铁路打击战术,开始在关键枢纽部署反无人机网和电子战设备,并利用民用铁路线分散运输。不过俄军很快做出应对,2025 年 7 月,俄军在顿巴斯前线部署了 “汽车场” 电子战系统,能压制半径 50 公里内的无人机信号,同时通过卫星侦察锁定乌军运输车队,再用 “柳叶刀” 无人机实施精准打击。 这种 “攻防博弈” 在库尔斯克方向尤为激烈,俄军为切断乌军补给线,每天出动至少 100 架无人机,虽然单架无人机破坏力有限,但密集的袭扰让乌军修复工作效率降低了 60%。 综合来看,俄军近期的战术变化是人事调整、技术升级和实战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莫尔德维切夫等少壮派将领的上任,带来了更灵活的指挥风格;而 FPV 无人机、滑翔制导炸弹等装备的大规模应用,让俄军在消耗战中占据主动。 不过,这些战术能否持续奏效,还要看乌克兰的应对和西方军援的变化。比如美国计划在 2025 年底向乌克兰提供新型反辐射导弹,如果部署到位,可能会对俄军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构成威胁。但至少从目前的战场态势看,俄军通过系统性的战术调整,正在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

0 阅读:147

猜你喜欢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