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铁道部决定给詹天佑迁坟,可棺材一打开,一大股黑水流的到处都是,这把大家吓一大跳,毕竟来历不明的黑水不知道有没有危险。 詹天佑出生在1861年,那时候广东南海县一个茶商人的家里,祖籍江西婺源县。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聪明好学,1872年才12岁,就被选为首批官派幼童去美国求学。 先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小学和中学,适应了那边的学习节奏,课余时间还多练习英语和计算。1878年,他顺利考上耶鲁大学谢菲尔德工程学院,主攻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专攻铁路和建筑,1881年拿到学士学位。 他的毕业设计是关于码头起重机的,成绩不错。回国后他没闲着,先去福州船政局当教习,教广东水师学堂的工程知识,还参与勘测沿海地形,记录潮汐数据。 1888年加入中国铁路公司,在英国工程师手下学本事,参与津榆铁路建设,负责监督轨道铺设。1891年他接手滦河大桥项目,用气压沉箱法建桥,这在当时是中国首创,1894年建成,让他成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首位华人正式会员。 1902年担任新易铁路总工程师,快速完成37公里线路。1905年,他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这段路全长201公里,地形复杂,他一步步规划,克服了不少技术难题。 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铁路的垄断看法。他后来主持粤汉铁路,当粤汉总工程师,还参与川汉铁路规划。 1912年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1913年升全国铁路督办,协调各项工程。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病逝,享年58岁。他的工作奠定了中国铁路工程的标准,比如4英尺8寸半的标准轨距,现在还用着。 詹天佑的成就最亮眼的就是京张铁路。这条路从北京到张家口,穿越居庸关和八达岭等险峻地段,詹天佑亲自勘测线路,设计到施工全把关。 他采用人字形线路来缩短八达岭段的坡度,让火车能爬坡而不费劲。在开凿隧道时,他用竖井法增加工作面,从井底横向挖,加快了进度。 整个工程只用了四年时间,比计划提前完成,成本也控制在预算内。这条铁路的建成后,不仅连接了华北和西北,还促进了沿线贸易和人口流动。 詹天佑的创新方法影响了后来的中国铁路建设,他还厘定各种工程规范,上书要求全国统一采用,比如郑氏自动挂钩等设备。 他的工作让中国人看到,自己能建好铁路,不用总靠外国人。詹天佑一生参与多项铁路,从津芦到锦州铁路,积累经验经验。 他的铁路事业起步于清末,那时候中国铁路多受外国控制,他通过实干证明了中国工程师的实力。他1919年还担任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推动行业交流。 他的逝世后,京张铁路继续运行,成了中国基础设施的象征。他的后人代继承他的精神,在工程领域发扬自主创新。 詹天佑的家训是“各出所知,各尽所能,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这也影响了后代人。他的贡献不只在技术上,还激发了民族自信心,让普通人意识到科技自立的必要性。
关注到几天前的一条消息,拉萨到林芝的铁路复线要建了。结合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开工建设
【1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