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广东省梅县判处了叶剑英元帅的好友、原国民党起义少将、抗日将领叶干武死刑,随即叶干武被执行死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张发黄的平反通知书静静躺在梅县晒谷场上,1980年的阳光透过纸面,照出"恢复起义人员名誉"几个字,叶干武的侄子手中的烟头不经意烫出一个小洞,恰好落在这行字上,这张迟到三十年的通知书,让村里人都陷入沉默。 在这张通知书背后,是一个黄埔将领的传奇人生,故事要从1924年说起,那时的叶干武还是个在梅县教书的普通老师,生活的压力让他决定到汕头闯荡,却不曾想这一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汕头,叶干武遇见了同是梅县东山中学走出来的叶剑英,两人虽然年岁相差四载,却因为同样的家乡和姓氏很快熟络起来,他们住在同一间宿舍,睡着大通铺,晚上常常聊到深夜,叶剑英比叶干武年长,看着这个年轻老师为生计发愁,便向他推荐了一条新路:去黄埔军校。 这是叶干武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当时的黄埔军校是年轻人心中的圣地,能够考入是莫大的荣耀,在叶剑英的引荐下,叶干武成功考入黄埔一期,从此,一个乡村教师褪去了身上的粉笔灰,换上了军装。 然而命运总是难测,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此时的叶干武面临人生第二个重大抉择:是追随老友叶剑英走向共产党,还是留在国民党系统,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这个选择看似平常,却让两个好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历史总有着奇妙的巧合,1930年的龙冈战役中,叶干武率部围剿红军,却被俘虏,在生死攸关之际,正是他与叶剑英的这层故旧之情救了他一命。 被释放后的叶干武没有继续参与围剿,而是选择回到梅县,重操旧业当了畲江中学的校长,他以为可以就此平静度日,但历史的洪流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人。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黄埔一期生,叶干武再次披挂上阵,他没有选择上战场,而是去了青年军训练总监部,从上校一路升至少将,为抗日战场培养了无数青年才俊。 这段经历让叶干武在军中声名鹊起,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或许正是这份清醒,让他在1949年做出了人生中最关键的第三个选择。 1949年的兰州城下,叶干武做出了人生第三个重大抉择,当时他担任河西警备司令部少将高参,看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他心里早已有了决断。 这位饱经沧桑的黄埔将领没有选择随大溃退,而是主动联系解放军,表示愿意投诚起义,这一选择来得干脆,仿佛他早已等待这一天,当他把擦得锃亮的配枪和那支派克金笔一并交出时,神情格外平静。 那支金笔还带着一个裂开的笔帽,是他在台儿庄大捷后得到的褒奖,此刻交出这支笔,就像是和过往彻底告别,解放军本想给他安排一个安置职务,但他摇头婉拒,只说想回梅县务农。 回到故乡后,叶干武倒显得轻松,他挑着比旁人大的粪桶在田间劳作,过着平淡的日子,后院埋着的军功章在泥土下慢慢生锈,仿佛是要把往事都深深掩埋。 然而历史的风暴远未平息,1950年春天,镇反运动席卷全国,叶干武突然被指认为"反革命分子",仓促间被押上了审判台,当时的地方干部并不知道他的起义身份,信息阻塞让这个错误无法及时纠正。 一声枪响,结束了这个黄埔将领的传奇人生,他临终前大概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主动起义、选择归农,最后还是难逃这样的结局,更讽刺的是,当年在龙冈战役中饶他性命的红军情谊,此时却无人知晓。 直到1980年,真相才重见天日,梅县法院经过详细复查,认定这是一起冤案,那张平反通知书,承认了他起义将领的身份,还了他一个迟到的公道。 叶干武的故事,是无数在历史转折中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三次重大抉择,每一次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从投笔从戎到选择阵营,从抗日到起义,他始终在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 然而历史的巨轮碾过时,个人的选择往往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最后的选择本是想换得一个平静,却没能躲过那个特殊年代的悲剧。 如今,梅县老家的那棵榕树依然挺立,春来秋去,麻雀依旧在枝头鸣叫,后人们谈起这段往事,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反思: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到正确的航向?那些看似正确的选择,为何有时仍会导向悲剧的终点?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叶干武
1955年,他授衔中将,不满大闹部长室,一时冲动,结果后悔一生“1956年9月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