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废了几十年,韩语竟被认定是“中国拼音”,韩国人崩溃了! 今天的韩国,许多人在文化、历史、商业甚至生活中,依然无法摆脱“汉字”的阴影。 几十年前,韩国政府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去汉字化”运动,试图摆脱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从而重新塑造独立的民族身份,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尝试,韩国人发现,这场革命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文化解放,反而把他们推向了更深的文化迷茫。 事情的起源得追溯到1948年,韩国通过《韩国文字专用法》规定,韩文成为官方文字,并宣告了“去汉字”的方向。 这个政策最初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执行,直到1970年,朴正熙总统大力推动禁用汉字,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学校彻底停授汉字,教材上删掉所有汉字,连私下偷偷教汉字的老师都可能被追责。 街头的汉字招牌被清除,古迹上的匾额被强行更换,这一系列的举措,试图摆脱千年文化积淀中的汉字影响,重新定义一个“纯粹”的民族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逐渐发现这种“文化独立”的代价太大,特别是在教育方面,韩语的表音性质让孩子们在学语言时遇到了巨大的困扰。 文化的缺失同样让人痛心,朝鲜王朝五百多年的《实录》、古典名著《春香传》都完全依赖汉字书写。 许多韩国大学生甚至无法理解这些文化瑰宝的意义,部分学生连《三国史记》这本书的名字都认不全,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文化独立”是否值得付出如此代价? 如今,韩国的“去汉字化”政策开始反思,随着中国崛起,韩中交流日益频繁,韩企也开始频繁接触汉字,2009年,20位前总理联名上书,要求恢复汉字教育。 企业招聘中,对汉字的需求不断增长,甚至在一些行业里,汉字能力已成为晋升的硬性要求,韩国教育界也开始恢复汉字教学,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习常用汉字,尝试弥补过去的文化缺失。 那么问题来了,韩国的“去汉字化”究竟能否算作成功呢?其实,这场运动的失败,恰恰暴露了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 在去汉字的过程中,韩国虽然摆脱了与中国的文字联系,但却失去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陷入了对自己身份的困惑,毕竟,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体,更是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让我想起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根是无法割舍的。 最后,日本保留了2000多个汉字,形成了独特的“假名”和“汉字”结合的写作体系,这为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反观韩国,尽管他们实施了半个世纪的“去汉字化”,结果却发现,这场“独立”带来的不过是“文化断层”和“沟通障碍”。 其实,想要真正的文化独立,不是抛弃一部分历史,而是从历史中汲取养分,走向未来,今天的韩国,越来越多的中韩双语招牌出现在街头,许多孩子也涌入汉字补习班。 这一切,无不是在对过去五十年“去汉字化”的反思和补课,你说,这种迟到的“文化回归”值得吗?你怎么看,韩国应该继续回归汉字,还是维持现状? 参考资料:闪电新闻——韩国5项申遗全面溃败,曾称中国文化很多在模仿他们
我问了韩国留学的朋友,为什么韩国申遗项目突然被联合国卡住了。他翻着桌上半米
【117评论】【61点赞】
用户10xxx77
韩国人护照上的签名都用汉字书写
很好
春联,招牌莫名其妙的改成了白底黑字,主打一个喜事丧办。[滑稽笑]
用户10xxx26
朝鲜是不是也不学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