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沈腾在大连拍《夏洛特烦恼》时,有个大爷一直在看热闹,沈腾开玩笑说:“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21 15:51:29

2014年,沈腾在大连拍《夏洛特烦恼》时,有个大爷一直在看热闹,沈腾开玩笑说:“大爷,4句台词给300块,演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4年春天,大连郊区一座废弃的纺织厂里传来阵阵笑声。《夏洛特烦恼》剧组正在这里拍摄,导演闫非和彭大魔为一个配角发愁——剧本里需要一个耳背的老邻居,试镜了十几个演员,总感觉差了点味道。 沈腾在片场休息时,发现围观人群里有个老人格外不同。别人都在对着摄像机指指点点,他却盯着那些布景出神,嘴里还念叨着什么。沈腾凑过去一听,老人在说:“这机器以前是进口的,八几年我还操作过。” 老人叫常世奎68岁,是这家纺织厂的退休工人。他在这里干了大半辈子,听说老厂房要拍电影,骑了半小时自行车专门来看看。 沈腾跟他聊了几句,发现老人说话慢悠悠的,听力也确实不太好,得大声说话他才能听清。 “大爷,要不您来演个小角色?”沈腾突发奇想。常世奎愣了一下,摆摆手:“我哪会演戏啊,一辈子就会修机器。”但架不住剧组几个人轮番劝说,老人最后点了头:“那就试试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拍摄那天,常世奎就穿着平时的蓝色衬衫,坐在搭建的公寓楼道里。导演告诉他,一会儿有人来敲门找马冬梅,你就按平时的样子回答就行。开拍后,沈腾敲门问:“大爷,楼上322住的是马冬梅家吗?” 常世奎侧着耳朵,眯着眼睛看了看沈腾:“马冬什么?”声音里带着东北老人特有的腔调。沈腾提高音量:“马冬梅!”老人更困惑了:“什么冬梅啊?”他那副认真又迷糊的样子,把现场工作人员都逗乐了。 导演闫非后来回忆,当时看到回放就知道这个镜头绝了。专业演员演耳背,往往会有表演痕迹,但常世奎是真的听不太清,那种自然的反应是装不出来的。 电影上映后,这段“马冬梅”的对话意外走红。网友们开始模仿常世奎的语气,“马冬什么?”“什么冬梅?”成了流行语。 有人专门剪辑了这段视频,点击量超过千万。年轻人见面打招呼,都爱学老人的东北腔调逗乐。 走红后,有广告公司找到常世奎,想请他拍广告,开价不低。但老人都拒绝了:“我就是个普通工人,凑巧演了几秒钟戏,不能因为这个就去赚钱。”他依然每天去公园遛弯,下棋,过着简单的退休生活。 邻居们说,常世奎成名后一点没变。他还是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去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菜。 有人认出他要合影,他总是乐呵呵地配合,从不摆架子。小区里的孩子们最喜欢他,因为他会给他们讲老厂房的故事,讲那些机器是怎么运转的。 2019年9月5日,78岁的常世奎因肺部感染去世。消息传出后,马丽发微博说:“大爷走了,谢谢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沈腾也写道:“那个夏天遇见您,是缘分。您的笑容永远留在电影里。” 《夏洛特烦恼》最终票房14。4亿,成为2015年国庆档冠军。影片里有很多精心设计的包袱,但最让观众记住的,反而是常世奎那几句即兴的台词。 有影评人分析,这段戏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捕捉到了生活中最真实的瞬间——一个耳背的老人努力想听清别人说话的样子,既好笑又让人觉得亲切。 开心麻花的编剧后来透露,原剧本里这个角色只有一句台词。是常世奎的即兴发挥,让这个小角色变得立体鲜活。他们甚至考虑过在续集里再请老人出演,可惜没能实现。 常世奎的儿子后来整理父亲的遗物,发现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记着演戏那天的事:“今天演电影了,导演说我演得好。这辈子第一次上镜头,挺新鲜的。”简单的几行字,能看出老人内心的欣喜。 常世奎可能永远不会想到,自己在68岁时的一次客串,会被这么多人记住。他用最朴实的方式,在大银幕上留下了属于普通人的印记。那句“马冬什么?”背后,是一个老工人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对生活变化的接纳,还有那份与生俱来的幽默感。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