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两次荣获一等功,却在退伍后,选择隐姓埋名,转身投入煤矿建设,苦干30年,直到92岁,因为国家一次信息采集,他的事迹才得以曝光,他就是宋良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8年,安徽省在一次退伍军人信息采集中,偶然对接到一位叫宋良友的老人,他已经92岁,记忆衰退得厉害,连自己的孩子有时都认不出。 可怪就怪在,只要《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响,他混沌的眼神里,立马就有了光。 当工作人员告诉家属,这位老人曾在朝鲜战场上两次荣立一等功时,全家人都傻眼了。 他们只知道老人打过仗,家里翻箱倒柜也只能找到一枚三等功奖章,至于那分量最重的一等功,别说证据,连风声都没听过。 他当时就立下决心,长大了要去当兵,为同胞报仇,可他年纪太小,身子骨又弱,跑去参军,也被拒绝。 直到1949年5月,21岁的宋良友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机枪手,他脑子灵光,肯学肯干,很快就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淬炼成一名老兵,还当上了尖刀班班长。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1950年,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宋良友随第九兵团入朝作战,一脚踏进了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 部队的冬装严重不足,许多战士的手脚都冻得发黑,可这点苦,根本压不住高昂的士气。 长津湖战役,是宋良友永生难忘的炼狱,为了打美军一个措手不及,他和战友们在雪地里潜伏了整整六天,一百四十多个小时,趴在雪里一动不动,饿了就啃一口冻硬的土豆。 当冲锋号终于吹响,宋良友猛地从雪地里弹起来,回头一看,身边许多战友却再也没能站起来,他们活活冻成了一座座冰雕。 那一刻,宋良友来不及悲伤,他眼里含着泪,心里憋着火,端起枪就朝敌人阵地冲了过去,这一仗,宋良友打得凶狠,战后,他荣立一等功。 紧接着,他又参加了争夺新兴里的战斗,那地方是军事要塞,美军的火力网织得密不透风。 宋良友冒着炮火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突破口,谁知一颗炮弹就在他身边炸开,他被气浪掀出几米远,肚子上豁开一个大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他忍着剧痛,胡乱用布条把伤口一勒,硬是爬回了营地,医生给他缝了五十多针,才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 伤还没好利索,宋良友又一头扎回了战场,凭着一股不要命的狠劲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再次立下战功,拿到了第二个一等功。 1954年,战争结束,宋良友带着一身伤痕和无上荣誉退役回国,他把所有的奖章和证明文件小心翼翼地收好,却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功绩。 然而,一场意外的火灾,把他珍藏的那些荣誉证明烧了个精光,从此,这位特等功臣的身份,便彻底“消失”了。 1957年,国家号召支援煤矿建设,他二话不说,卷起铺盖就去了矿区,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漆黑闷热的矿井,环境变了,可他身上那股劲没变。 别人嫌苦嫌累,他抢着干,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1961年,矿井发生塌方,危急关头,宋良友没有慌,反而冷静地组织工友们撤离。 他一边指挥,一边断后,自己最后一个从危险的矿道里钻了出来,这份把后背留给自己的担当,让所有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他在矿井下默默干了三十年,直到1984年才退休,可他还是闲不住,又摆起了小摊,继续靠自己的双手过活。 就这样,一位两次荣立一等功的战斗英雄,在矿井下挖了三十年煤,又在街边守了几年摊,成了一个最不起眼的普通人。 如果不是2018年那次信息采集,他惊天动地的功勋,可能就真的被他自己带进坟墓里了。 如今,宋良友的记忆已经模糊,分不清旧事,认不出亲人,可当军功章摆在他面前,当战歌在耳边响起,他依然能清晰地报出自己当年的部队番号。 我们总在讨论什么是英雄,或许宋良友的故事给出了一个答案: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拿命去搏;在和平安稳后悄然隐退,深藏功名,他们从不索取,只是奉献。
“该不该动手?”女从上车一直把脚放到男的面前,男的说了几次无果后实在受不了就打了
【170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