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的75%骤降至56%,韩国则趁势崛起,从14%暴涨至30%。 2025年一开年,特朗普对中国造船业展开了一场隐蔽的“制度性打压”,今年4月,他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推进一项提案:对任何包含中国制造或悬挂中国国旗船只的船队征收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港口停泊费,并敦促盟友采取同样措施。 这一政策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国际船东出于成本考量,开始重新评估订单风险。一些原本计划在中国下单的客户,因担心未来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纷纷转向韩国船厂。韩国造船业抓住机遇,凭借在液化天然气船等高附加值船型上的技术优势,承接了大量订单。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韩国主要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规模已突破 190 万亿韩元,逼近 200 万亿韩元大关。现代重工集团、三星重工等企业的营业利润同比激增数倍,尤其是 LNG 船订单占比显著提升。韩国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低息贷款和出口信用担保等措施,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 1-4 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49.9%、67.6% 和 64.3%,主要造船指标仍保持全球第一。许多船厂的订单已排至 2029 年,部分企业如大连中远海运川崎,手持订单覆盖两个船坞的生产直至 2029 年上半年。 中国造船业的韧性源于很多方面因素。中国在造船效率、成本和供应链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即便面临外部压力,中国船厂仍能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控制成本保持竞争力。并且中国积极应对全球环保趋势,加快绿色船舶技术研发。中国市场的多元化策略初见成效,除欧美市场外,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订单逐渐增加。 然而,特朗普的政策仍对中国造船业造成一定冲击。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的措施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 2025 年 10 月起,按净吨位或集装箱数量收费,未来几年逐步递增。这意味着船东若继续使用中国建造的船舶,运营成本将显著上升。 此外,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净零排放框架也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船东在选择船厂时更加谨慎。 面对挑战,中国造船业正加速转型升级。值得注意的是,4 月后国际船东开始重返中国市场。随着美国 301 调查限制措施的调整,中国船厂 4 月新接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回升至 69%。这表明,尽管短期受到政策冲击,但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依然强劲。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特朗普的政策虽在短期内影响了市场格局,但中国造船业凭借技术积累、成本优势和市场韧性,仍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韩国虽在 LNG 船等领域表现突出,但其面临产能限制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未来,随着 IMO 法规的逐步明确和全球贸易形势的变化,造船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能否在绿色船舶和智能造船领域持续突破,将成为决定其长期地位的关键。
特朗普终于打中了要害?法新社曝出猛料:2025年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暴跌68%,全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7-21 11:28: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