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兰州军区司令郑维山中将正式离休,前往成都休养身体。几天后,成都军区管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21 09:03:42

1985年,兰州军区司令郑维山中将正式离休,前往成都休养身体。几天后,成都军区管理局局长过来探望,坐立不安似乎有话要讲。临别时,局长才转达:“他说:‘过去对不住您,向您真诚道歉。’”

郑维山,191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小时候,他帮家里干活,挑水砍柴,骨子里却有股不服输的劲。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他才12岁,就跑去参加童子团,帮红军送信、站岗。1930年,15岁的他正式加入红军,成了一名小战士,战场上冲锋陷阵,胆子大得像不要命。 抗日战争时,他在晋察冀军区当军事教员,教新兵射击技术,课程讲得生动,战士们都爱听。解放战争中,他带部队打了好几场硬仗,指挥果断,战功显赫,慢慢成了军中响当当的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郑维山先后在多个军区干要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大梁。他在北京军区当司令员时,抓部队训练、管理严格,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 1970年代,他在北京军区工作期间,因为工作方式直接,跟一些下属难免有摩擦。尤其是跟某些年轻军官,意见不合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 这些分歧多半是工作上的误解,积攒下来,成了心里的疙瘩。1979年,他奉命回北京,遇到了不少麻烦事儿,多亏老首长徐向前出面,才把问题一一摆平。 1982年,组织找郑维山谈话,想让他去兰州军区当司令员。那会儿他已经快70岁,身体也不好,腿脚不利索,可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他说,国家需要,刀山火海也得去。他第三次到西北,拖着病体上任,硬是把兰州军区的担子挑了起来。几年时间,他跑遍了边防哨所,戈壁滩、雪山顶,哪儿艰苦他去哪儿。 检查装备、问战士冷暖,他都亲力亲为。官兵们看在眼里,佩服得不行。可常年奔波,他的身体彻底垮了。1985年,他主动向组织请辞,说要把位子让给年轻人,自己退下来养病。这份担当,让人肃然起敬。 1985年秋天,郑维山正式离休,组织安排他到成都休养。成都气候好,适合养病,他住进军区疗养院,生活简单规律。 他每天早起散步,翻翻报纸,日子过得安静。没过几天,成都军区管理局局长李明(化名)来探望。这位局长是郑维山老部下的部下,算是晚辈,平时跟郑维山接触不多。 这次来,他带了些四川特产,客客气气问候了几句。可从一进门,他整个人就显得不自在,坐着的时候手老是搓来搓去,像有话憋在心里。 郑维山身体虽弱,眼神还是那么锐利。他看得出李明有心事,但也没多问,就招呼他喝茶,聊些部队的事儿。李明话说得不多,回答问题也小心翼翼,气氛有点儿沉。 探望快结束时,李明终于憋不住了,临走前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军装,低声说了一句话。他说,有位王主任,托他带个口信:“过去对不住您,向您真诚道歉。”说完这话,李明像是松了口气,赶紧告辞走了。 郑维山在成都的日子过得平淡但有滋味。他常跟老战友写信,字写得工整,聊聊部队的事儿,提些建议。隔段时间,他会去成都的博物馆转转,看看老物件,摸摸石碑。 有时候,部队的年轻官兵来看他,他会讲讲抗战时候的故事,声音虽不响亮,但句句带劲。1990年代,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走路得拄拐,可精神头还在。2000年,他去世,骨灰按他意愿撒在湖北老家的大山里,积蓄全捐给了党组织。 王主任的道歉后,没再直接联系郑维山。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更认真了,像是在用行动弥补当年的不妥。郑维山一辈子为国为民,晚年的这份歉意,成了他人生里一个小小的注脚,却也让人感慨。

0 阅读:240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