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先来说说“不能迷信导弹”这点,其实在冲突爆发之初,俄军就一直把导弹作为“杀手锏”使用, 本以为导弹一出,乌克兰就得乖乖投降。 可现实却让人颇感意外,这些导弹并未如预期般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反而随着冲突不断升级,战场局势愈发复杂了。 双方一番激斗后,竟然变成了“火炮唱主角”的局面,并且每个月的弹药消耗量都要几万吨,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导弹使用的太频繁了,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 别的不说,光是造价高这一条,大俄就接受不了,尤其是精准制导导弹,比如“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一枚就需要2000万美金左右。 还有Kh101巡航导弹,价格在1300万,伊斯坎德尔导弹相对便宜一点,但价格也上百万了,就连最便宜的圆点战术导弹,一枚也得30万。 这场仗来来回回打了三年多,导弹也不少消耗,现在都得从朝鲜进口了,大俄经济本身就已经快要不撑了,如此一来,经济压力又是倍增。 俄乌冲突中,俄军给我们留下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不能轻视老美,冲突爆发前,很多人都觉得老美刚从阿富汗撤军,大概率不会深度卷入另一场地区冲突。 但是呢,事实恰恰相反,这边冲突刚打起来,老美那边的制裁就闻着味来了,同时,援助也陆续到位,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就送到了乌军手里。 关键是,老美不光自己出力,还拉拢众多“好哥们”一起出钱出武器,当初,德国对于“要不要”援助豹2坦克拿不定主意,还是老美施压,才让这款坦克出现在了俄乌战场。 还有波兰,在老美的说服下,他们把边境打开,成了欧洲援乌的“中转站”,其实不光是北约国家在使劲,远东的日韩也没少出力,又是援助又是制裁。 这些国家凭什么这么听老美的话,这种影响力绝对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几十年积累的联盟体系和协调机制的结果。 从这场冲突中就能看出来,老美近些年虽然有产业空心化和政治分裂的问题,但一旦涉及到核心利益问题,他们所能调动的资源是远超想象的。 俄乌冲突中,俄军给我们留下的第三个教训,就是不能心慈手软,按照很多专家的说法,冲突期,俄军是有点“手下留情”的。 一来,大俄的目标很“谨慎”,仅仅是为了“去军事化”,并不是要占领乌克兰或者摧毁乌克兰,这个目标就决定了,俄军的进攻不会太猛烈。 二来,在行动上,俄军也留了后手,冲突之初,他们没有大规模轰炸基辅的电力、通信等民用设施,甚至绕开了很多居民区。 俄军一开始,其实是想对乌克兰政府的核心机构下手,但并没有下死手,泽连斯基还可以在基辅发号施令。 或许,在大俄看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激化国际舆论。 可他们没有料到,这种“仁慈”给了乌军喘息的时间,他们利用俄军的克制发动反击,把大俄拖入了战争泥潭。 更关键的是,俄军的这种打法,也让美西方看到了机会,各种武器才能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等俄军反应过来想加大打击力度时,乌军已经攒够了底气,战场主动权慢慢丢了。 这场冲突让我们意识到,对对手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伤害,想要避免更大的损失,就必须果断行动守护住自己的核心利益。 编辑:凡友
俄军万枚导弹打不垮乌克兰?扒开表象才看懂这场"现代特洛伊战争"的真相俄1万多
【17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