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又悄悄拧紧了一道"战略阀门"——这边稀土管控的风波还没消停,那边又开始给另一种更"要命"的资源上"紧箍咒"。啥资源?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是两种"其貌不扬"的小金属:锑和镓。这俩藏在工业齿轮里的"隐形冠军",正悄悄攥着高科技产业链的命门。 先说锑,这玩意儿看着像块黑黢黢的石头,却是现代战争和新能源的"防护盾"。从坦克装甲的阻燃涂层到夜视仪里的光学玻璃,从锂电池的电解液稳定剂到导弹外壳的耐高温材料,几乎所有高端军用装备都得靠它"撑场子"。更绝的是,全球80%的锑矿产量攥在中国手里,去年刚把出口配额砍了15%,现在连开采总量都开始严控——你说这哪是卖矿石,分明是在给全球军工企业"卡脖子"。 再看镓,这东西更"邪乎"。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氮化镓芯片,能让5G基站体积缩小三分之一;一片砷化镓晶圆,能支撑卫星通信的厘米级定位精度;就连美军F-35战斗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核心发射单元都得用镓基材料。可全球90%的镓产量来自中国,山西、河南的几个氧化铝厂副产品就能撑起半边天。去年美国费尽心思挖德国VAC公司的镓产能,结果人家生产线一检修,全球半导体厂立刻慌得找替代材料——你说这哪是金属,分明是高科技产业的"血液"。 现在问题来了:中国突然收紧这两种资源的出口,到底是在"亮底牌"还是"打明牌"?有人说这是反制技术封锁的"杀手锏",毕竟从光刻机到航空发动机,西方卡我们脖子的招数见多了;也有人担心会不会误伤自己,毕竟国内新能源、半导体产业正处在爬坡期,原材料紧着点用更保险。但看看最近的行业数据就明白:中国不仅没限制高端应用,反而把锑基阻燃剂、镓基芯片的国产化率提上去了——所谓管控,更像给全球产业链发了张"入场券",想买?先过技术这道关。 当这些"工业维生素"的供应权握在我们手里,到底是别人该紧张,还是我们该更谨慎?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注意看,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中,中国选手的
【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