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坑道战术有多强?美司令官直言:无法突破志愿军防线。“联合国军”火力这

寒泉漱石鸣 2025-07-19 23:31:31

朝鲜战争中,坑道战术有多强?美司令官直言:无法突破志愿军防线。“联合国军”火力这么猛,那我们凭什么能打赢朝鲜战争呢,这里面,坑道战占了很大一部分功劳,甚至连美国司令官都忍不住感慨,“我们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场战争前前后后打了3年,其中2年时间都在打阵地战,1951年夏,也就是抗美援朝的第二年,老美就清晰地认识到了双方的火力差距,仗着自己火力猛,天天对着志愿军的阵地狂轰滥炸。 火力有多猛,据史料记载,仅仅0.1平方米的阵地上,就挖出了280多枚弹片,可以想象当时的战况有多激烈,那炮弹一定跟下雨一样往下落。 面对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一开始的我们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大家经验也不足,挖的也只是简单的防空洞。 说是防空洞,其实就类似于在沙滩上刨个小坑,只能勉强躲躲子弹和威力很小的炮弹,威力稍微大点的炮弹就无法应对了,搁谁谁不头疼? 这时候,坑道战术就像救星一样出现了,1951年的夏秋季防御战,我军开创性地采用了“J形猫耳洞”。 看名字就知道,这种洞的形状类似于猫耳朵,说白了就是带拐弯的洞,洞一般修建在敌人进攻的反方向山坡。 一来,反方向山坡可以起到天然防御的作用,二来,猫耳洞比简单的防空洞更有保护作用。 猫耳洞的运用的确可以减少伤亡,但时间一长大家就发现,这玩意的缺点也不少,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不够灵活。 比如说,敌人来轰炸的时候,大家就只能躲在猫耳洞里,这期间无法活动。 那该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多挖洞,把洞与洞连接起来,再把坑道和战壕连起来,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坑道”。 坑道的防护能力很绝,顶部最少有三米厚的土层,有的地方甚至厚达十几米。美军的炮弹炸下来,就像给坑道挠痒痒,顶多掉点土渣。 敌人来轰炸,我们就躲在坑道里,可以“自由活动”,而且不用担心被炸,等到轰炸完毕,我们可以直接从坑道转移到战壕,然后杀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有个美军士兵回忆说,“我们把炮弹打光了,以为山上肯定没人了,结果冲锋的时候,从石头缝里钻出好多中国人,跟地里冒出来的一样”。 吃了坑道战的便宜后,我军决定要把这种打法发扬光大,历史记载,我军下达了这样的命令,“综合利用位于山顶、山坡、山脚以及平原和山区地带的胸墙、堑壕和坑道,开展建造开放式掩体和坑道枪(炮)眼的运动”。 在命令的推动下,坑道越挖越多,往后的2年时间里,我们修建的坑道长度加起来,竟然超过了1200公里。 爆发于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就是坑道战的一次成功运用案例,敌人的战斗机和大炮轮番朝我军阵地轰炸,平均每一秒就有6枚炮弹落地。 多轮轰炸后,我军阵地上已经找不到一片完好的土地了,美军也认为,轰炸已经让我军出现了重大伤亡。 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事后,我军战士一个接一个从地下“冒”出来,再次打响了阵地争夺战。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虽然我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但坑道内部还是相对安全的,并且我们也拿下了上甘岭的胜利。 战后,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感慨颇多,说道,“即使使用战术核武器也无法突破志愿军的防御”。 现在回过头看,坑道战术真是个伟大的创造。它把劣势变成了优势,用智慧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这些坑道里藏着的不仅是战士们的身影,更是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 编辑:凡友

0 阅读:29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

寒泉漱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