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追根越王楼探旧风华,溯源古文明鉴今时路】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以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针和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奠定了政策基础。2025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来到四川省绵阳市越王楼进行实地考察,调查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面临的问题,了解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支持。
传统文化赋能现代科技
越王楼将唐代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学、建筑等元素浓缩于一体,越王楼文化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曾是军事瞭望要塞且具防御功能。建楼图谱标注越王楼依龟山山势而建,东侧迎江的墙面特意设计成倾斜角度,这样布局既能借助山势增强楼体稳固性,又能利用倾斜角度减少江水雾气对木构件的侵蚀,顺应地形水文规律,体现了“文防共生”的特质。而科技城的水利监测中心内,工作人员通过屏幕查看卫星遥感传回的涪江流域水情数据。当地水利系统的算法模型中,有一项参数设置参考了因势利导的理念,当监测到水位异常变化时,会优先分析水流自然走势对险情的影响,再给出应对方案。越王楼对自然节奏的把握,如今正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可量化、可预测的数据模型,两者在对“天人相契”理念的实践上,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在科技城建设中,其精工细作的建筑细节如榫卯结构、瓦当纹饰等,则为科技领域的精密制造、结构设计提供了灵感,实践队员采访精密仪器企业负责人说道:“研究越王楼的建筑工艺,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细节决定成败,这种理念已融入产品研发的每个环节,也是做大做强的文化基础。”在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层面,越王楼留存的诗碑、建筑形制等成为研究唐代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越王楼以“154首唐诗专属载体”在文化辨识度上独树一帜,并且作为绵阳“诗仙故里”文化IP的核心象征,近年绵阳以越王楼为依托,举办“李白诗歌节”“唐代文化研学”等活动,年均吸引文化爱好者超30万人次,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越王楼为焦点衍生多元文化
实践队采访正在观光的王小姐,她告诉实践队员:“越王楼是绵阳的地标,它帮着传播了不少本地文化,刚才导游带我们看古代织布工具模型时,提到这和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的工具原理相近,现在当地还有人做传统丝织,只是工具升级了。”通过深入了解,实践队员还得知越王楼柱子上的花纹配色与羌族刺绣类似,这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两种本地文化,还吸引了更多相关研学团队的参观。
通过本次调研,实践队员了解到在去过越王楼的同学里,80%能够说出科技城和嫘祖故里两个标签,而在没去过的同学里这一比例只有35%。景区工作人员告诉实践队员,在导游的介绍下,游客可以通过越王楼了解到其他传统文化,从而延长停留时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包括周边卖刺绣文创的小店,旺季收入也能比之前多三成。
红色历史提升青年认知
据景区史料记载,抗战时期越王楼曾作为临时物资转运站,楼体空间被用于存放支援前线的医疗器械和棉衣,当时有不少青年学生在此集结奔赴抗日前线。因此,景区在二楼设置了“红色绵阳”专题展区,陈列着当年物资转运的老照片、志愿者回忆录等实物资料。
2024年,景区联合当地高校开展“重走红色足迹”活动,有1200余名大学生在越王楼参与红色故事分享会,其中30%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首次了解到绵阳的抗战历史,对于红色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越王楼所承载的多元文化,从赋能科技发展到滋养精神内核,皆印证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明起引领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兼具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的复合型教育载体。(通讯员 胡瑆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