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绿色发展绘新景,生态惠民暖人心】曲阜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
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生态环境保护正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根溯源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石村,实地调研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情况,关注其对村民生活及环保意识的影响,为当地优化生态保护政策、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数据支持。
在石村东侧的蔬菜种植基地,连片的大棚整齐排列。据村民介绍,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精准控制,为农作物种植带来极大便利。村党支部书记说:“我们这两年重点推广绿色种植,不仅引进了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还请来农技专家指导大家用生物农药。去年光蔬菜基地就带动30多户增收,每斤菜能多卖两毛多哩。”实践队员注意到,大棚角落的废弃农药瓶被统一收集在专用回收箱里,村民李建国解释道:“村里说这些不能随便扔,会污染土地,统一收走还能换点日用品,大家积极性高着呢。”
走在村中街道上,实践队员注意到干净的柏油路两旁绿植葱郁,新型太阳能路灯沿路而立。“以前可不是这样,路边垃圾多,夏天味道大,”正在游园散步的村民对实践队员说,“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每周组织两次大扫除,河道里的淤泥也清了,你看这水,清亮得能看见鱼。”石村环保员解释,他们不光清垃圾,还搞了“门前三包”,家家户户负责自家门口的卫生。从去年开始,村里还在河边种植芦苇、菖蒲等净化水质的植物,村中的蚊虫数量也因此大大减少。实践队员看到,村口的宣传栏里贴着“环保积分公示表”,村民王大爷笑着说:“积分能换洗衣粉、食用油,村民们搞环保的劲头更足了,这环境自然就好起来了。”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石村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村里加大了对环境整治的投入,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村庄道路和河道垃圾,改善了村容村貌。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石村积极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鼓励村民使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村里还加强了对养殖场的环境监管,督促养殖户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一系列举措,石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空气更加清新,河水更加清澈。
走到村西的农田片区,实践队员发现曾经高低不平的地块变得平整开阔,新修的水渠里清水流淌。“以前这块地‘看天吃饭’,下雨就涝,天旱就蔫,”正在查看玉米长势的村民说,“去年村里请人来整了地,修了灌溉渠,现在浇水直接用智能闸口,手机上就能操作。”书记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补充到:“我们还测了土壤,针对性地施有机肥,今年玉米亩产估计能增百十来斤。”实践队员还了解到,石村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村里定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知识,鼓励村民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在村北的养殖场集中区,过去的异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养殖棚和配套的沉淀池。“以前养几头猪,污水乱排,邻居都有意见,”养殖户领着实践队员参观说道,“村里帮我们改了棚,建了三级沉淀池,粪水经过处理能浇地,粪渣做成有机肥,一点不浪费。”实践队员了解到村中新上的粪污处理机,政府补贴达50%,这不仅让农户对于新机器的接纳程度提高,也改善了当地的养殖环境。实践队员翻看监测记录,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养殖户笑着说:“现在养殖心里踏实,俺们睡觉都香了。”
从蔬菜大棚到养殖园区,从田间水渠到农家空调,石村的每一处变化都透着生态优先的理念。正如石村村书记所说:“环保不是负担,是福气。环境好了,日子才能更红火。”相信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石村会越走越宽,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通讯员 贾欣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