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厦门开往武汉的高铁车厢内,几位花白头发的阿姨骤然起立,手持手机外放激昂乐曲,甩起手臂开始即兴舞蹈。热烈的节奏猛烈撞击四壁,后排乘客忍无可忍:"太吵了!安静一点!" 可这些陶醉的广场大妈似乎全然隔绝了周围的世界,依旧忘情摆动腰肢。乘务员多次上前劝止,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喧腾的节奏声固执地盘旋在封闭车厢里。 面对制止者,老人们仿佛戴上了隐形面具——旁人感受不到丝毫尴尬与收敛。这态度常让乘客想起另一幕场景:当调皮孩童喧哗,乘务员只需一个眼神,年轻爸妈窘得满脸通红,立刻柔声管教约束孩子。反差背后,不只是年龄差异,更关乎对公共空间规则的敬畏深浅。 "如遇严重干扰,可寻求乘警协助。"12306工作人员的回应点明了现实处置之困。可这般"顽强抵抗"究竟为哪般? 她们是否认为只要踏进公共交通工具,便自动拥有表演权的"金钟罩"?还是沉浸于"老年人优先"的幻象,觉得后辈理应对所有行为让步?或是对"柔性规劝"的边界了然于心,知道乘警介入的临界点尚远? 当她们将手机音量调至满格那一刻,不仅刺破了车厢安宁,更撕开了公共边界。在这道无形的尺度上,每个人的权利都紧密相依。当喧嚣者有恃无恐地突破界限,寂静无声者的权益空间便被强势挤压——这种失衡,已然成公共空间中的一道硬伤。 高铁不是私宅客厅,车厢更是不可逾越的移动社会场域。《铁路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要求乘客遵守公共秩序,《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同样规制公共场所严重滋扰行为。当公共边界屡遭践踏,我们真正需共同守护的,正是这份"不打扰"的修养。 在移动的车厢这个社会关系微缩瓶中,每一次放纵都在侵蚀规则基础。维护边界尊严不只是工作人员职责,而是每个旅客的共同时刻——当每个人都谨守分寸,才能滋养出一个真正文明的旅程。公共规则从不因谁的自我感动而弯曲,它如同一根精密的轨道,列车只有在其上平稳行驶,才能把每个人安全送抵各自的目的地。
高铁“舞林大会”被指扰民:公共边界上的喧嚣与沉默
十一的猫猫指南
2025-07-19 10:50:22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