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底,焦裕禄向组织申请回山东老家看望老母亲,找到县长程世平说:“老程,你手头宽不宽裕,能不能借我点钱?”程世平惊讶的看着焦裕禄的补丁衣服说:“老焦,你这样子回老家老娘看了不难受啊?” 程世平看着他那身衣服,心里直犯嘀咕,补丁摞着补丁,颜色都快认不出来了,这样的穿着在在兰考倒是正常,但穿在他一个书记的身上,就有点不像话了。 要不是知道他是书记,别人还以为是哪家来借粮的老百姓,那年是1963年年底,兰考的风沙还没停,盐碱地还在泛白,内涝刚刚退去,焦裕禄却向组织请了假,说想回山东老家一趟,看看老母亲。 他其实早就习惯了这身衣服,如果是自己平时穿的话,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身为一个儿子,他也不想自己不在身边还让母亲担忧。 如果穿着这么一身回去,母亲怕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过的不好,心里肯定更加担忧他,但他身上也没留下什么钱,许多都用来接济百姓了,没办法,只能找县长借了钱买衣服,穿着不太习惯的新衣服回去,而母亲看在眼里,也到底是安了心。 谁又能想到,这个看起来“都快混不下去”的书记,竟然在仅仅两年时间里,就把一个“十年九灾”的县,带上了脱贫的路。 在焦裕禄还没到兰考之前,他是在洛阳机器厂干活,他这个人,不管是在做什么,都是极为认真的,有一股钻研的精神。 那会儿国家正搞大建设,厂里让他试制一台新型2.5米的双筒卷扬机,而在这之前他也没有摸过机械,就连图纸都看不懂,但他不会就学,不懂就钻研,一直到彻底把问题给弄明白。 硬是靠着这样的死磕精神带着技术员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把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给搞了出来。 干了四年,好不容易干出了点门道,他又被调到了兰考,这个地方当时是真的穷啊,不只是穷,环境还不好,风沙刮得人眼睛睁不开,地里不是水就是盐碱,老百姓吃糠咽菜,孩子脸上都是风土裂痕。 面对这样的情况,简直连治理从哪儿下手都不知道,而焦裕禄在来到这里之后,就开始了调查。 拄着棍子顶着风沙,挨家挨户跑,田里地头转悠着调查原因,摸清症结,把“除三害”挂在嘴边,一天到晚带着大家找办法,也因此泡桐树成了他眼里的“宝贝树”。 泡桐种得多了,不但能挡风固沙,还能发展副业,成了兰考的象征,那时候谁又能想到,一个县能靠泡桐树翻身。 在干活的时候,焦裕禄也是亲身上阵,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好了,他也依旧坚持亲自到场。 事实上他年轻时身体就不好,早些年的时候过的太苦了,焦裕禄也是什么都干过,什么矿工、下煤窑,几十号人挤一间棚子住,白天出工晚上还得挨打。 不仅是身体上的累,那些地主、汉奸更是一天不折磨人就不舒服,焦裕禄那时候连命都快丢了,后来好不容易去大户人家当长工,结果生了病还得干活,干不好就是一顿饿饭伺候。 一直到抗战结束后他才回老家,随后加入共产党开始做解放工作,自己经历过那些困难,焦裕禄就让更多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管干什么都特别拼,只要有任务,他都一股脑冲上去,干得比谁都带劲。 到了兰考,虽然是书记,生活却比很多老百姓都苦,肝病一犯,整夜睡不着觉,可他还非得拄着棍子到田头去,脸色难看到吓人,说话都喘,但他还是咬牙坚持。 不少同事劝他休息,他一句话就给怼回去:“兰考的问题不解决,我这觉睡不踏实。” 这还真不是说大话,他是真的天天跑,农户家里,田地里更是常客,谁家种了啥,谁家缺了啥,他心里门儿清,还时不时蹲下跟老乡聊家常,一边聊一边琢磨怎么帮他们脱贫。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焦裕禄却把兰考从泥潭里硬是拉了一把。 风沙少了,水也通了,盐碱地开始种庄稼了,那一棵棵泡桐树更是成了兰考的“镇县之宝”,也成了河南的一张名片,只是焦裕禄却没等来兰考彻底变样的那一天,就被肝病夺走了生命。 他在兰考的时间太短,但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在兰考的时间,已经为百姓们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即便是在焦裕禄去世之后,他的人也依旧活在百姓们心中,他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不是从小立志“为国为民”,只是一步步从苦难中走出来,也更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焦裕禄走了,但他永远活百姓们的心中,每当提起这个书记的时候,兰考的百姓总是满脸的骄傲和敬佩,兰考的泡桐树还在长,那些根,从沙地里扎进泥土,也扎进了人的心里,他的故事不需要太多赞美,只要被记住,就已经足够。 信息来源: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新华网
1963年底,焦裕禄向组织申请回山东老家看望老母亲,找到县长程世平说:“老程,你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7-18 13:36: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