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4岁的中国物理天才曹原,破解百年世界难题,美国许诺:“只要留在美国,绿卡、美元都是你的,”可他却说:“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学成后当然要回到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曹原出生在四川成都,3岁时随父母迁居深圳。 深圳当时正处于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期,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相继崛起,城市里弥漫着创新的气息。 曹原从小对电子产品感兴趣,经常拆解家里的收音机、电子钟表等设备,想弄明白内部构造。 父母看他有这方面的天赋,经常带他去深圳科技馆参观,培养他的科学兴趣。 2007年,11岁的曹原进入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超常教育实验班。这个班级采用压缩学制的方式,让有天赋的学生提前完成中学课程,曹原用3年时间学完了通常需要6年的初高中内容。 2010年,14岁的曹原参加高考,考了669分,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中科大少年班创办于1978年,专门培养智力超常的少年大学生,每年在全国只招收40人左右。 在中科大,曹原进入“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学习。这个班以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命名,实行小班教学,配备最优秀的师资。曹原在本科期间获得过多项奖学金,包括郭沫若奖学金。 2014年本科毕业后,曹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物理。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石墨烯的电学性质。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2004年首次被成功制备。曹原的研究重点是将两层石墨烯叠加,并精确控制它们之间的旋转角度,观察电学性质的变化。 2018年3月,《自然》杂志同期发表了曹原的两篇论文。他发现当两层石墨烯的旋转角度约为1。1度时,材料会表现出超导特性,即电阻降为零。这个角度被称为“魔角”。 这项发现的意义在于,石墨烯是一种相对容易获得的材料,如果能在较高温度下实现超导,将对电力传输、量子计算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此前的超导材料大多需要极低温度才能工作。 论文发表后,国际物理学界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8年底,《自然》杂志将曹原列入年度十大科学人物,称他开创了“转角电子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2020年,曹原获得麦克米兰奖,这是凝聚态物理领域针对年轻科学家的重要奖项。同年,他完成博士学位,面临职业选择。多所美国大学向他发出邀请,提供助理教授职位。 曹原回国后表示,中国的科研环境日益改善,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回国同样能做出好的研究。2020年底,他回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 回国后,曹原将在MIT期间的研究数据和实验方法整理成册,供国内同行参考。他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继续石墨烯超导机理的研究,同时探索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 2021年,曹原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新成果,进一步阐明了魔角石墨烯的超导机制。他们发现通过施加压力可以调控超导转变温度,为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1月,曹原领衔的“新型石墨烯异质结构的超导电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推动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目前,曹原团队正在研究如何提高魔角石墨烯的超导转变温度,使其更接近室温。他们还在探索这种材料在量子计算、高效能源存储等领域的应用可能。 除了科研工作,曹原还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开设“凝聚态物理前沿”课程。他经常告诉学生,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很多重要发现都来自于长期积累和反复试验。 28岁的曹原已经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但他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他说,科学研究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努力。中国要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更多年轻人投身基础研究。
为什么有好多人不愿意承认美国的衰弱?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