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玩的这套阳谋,真挺牛的,就是帮着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你没听错,是“帮”,咱们靠着超强的制造能力,还有低到让人没法拒绝的价格,把全球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市场抓在手里。西方国家估计也明白,但就是拿我们没办法。 王海良的起点低得不能再低,1990年代在常州一家国营模具厂当学徒,靠一台破旧车床磨零件。那时候,中国的模具行业还在摸索,设备落后,精度差得要命。1995年,工厂接了个日本订单,要求模具精度到0.01毫米,车间里老机器根本干不了。王海良和同事加班加点,手工改装设备,硬是把误差磨到合格。2001年中国入世,他看准机会,借钱在苏州开了家小厂,专做高精度模具。创业头几年,他亲自跑客户,背着样品全国跑,硬靠48小时交货的效率拿下博世订单。2010年,他的公司成了博世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厂房从500平米扩到2000平米。2020年,他的企业年产值破10亿,客户遍布欧美,模具精度和速度让外国同行望尘莫及。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是靠喊口号,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2001年入世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像开了挂,形成了超高效的产业集群。东莞的手机厂从设计到出货只要3天,义乌的玩具厂24小时就能交货。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通用电气扛不住高成本,关掉本土工厂,把生产线搬到合肥,因为中国工人成本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2015年,光伏行业被中国企业彻底打趴,组件价格从2.5元每瓦砍到0.2元,德国SolarWorld直接破产。2020年疫情,全球90%的口罩机从中国出,欧洲客户想买设备,只能连带买中国熔喷布。2018年美国加25%关税,想挡中国洗衣机,结果惠而浦自己倒闭,海尔通过泰国转厂继续霸占美国市场。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巴斯夫在湛江建基地,靠中国全链条服务提前18个月完工。中国的招数不是倾销,是用效率和规模把对手逼到墙角,西方企业想反抗都找不到抓手。 中国的阳谋还在继续发酵,西方想翻盘却处处碰壁。2023年,美国砸5000亿美元推《通胀削减法案》,想重振制造业,结果福特电动车厂因为缺工人,60%零件还是从中国买。越南、印度想接盘产业转移,螺丝钉都得从中国进口,生产线卡得死死的。王海良的公司抓住机会,2024年扩建到10万平米,新增储能电池模具线,直接供货宁德时代。他的厂子从20人干到2000人,订单覆盖全球,成了储能和航空模具的顶尖玩家。2025年,他开始筹建智能工厂,计划用AI和5G把生产效率再拉高一截。中国制造的这套打法,让西方在市场、利润、效率的三角里没得选,只能一步步退让。
后知后觉发现网友说的是对的
【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