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意外!官媒披露中超假球案,黑哨帮垫底队保级,黑裁判浮出水面。 中国足坛的反腐风暴看似已告一段落,随着多名高官相继获刑,一切似乎都将尘埃落定。然而,中国足协那份本该接踵而至的第二份处罚名单,却迟迟没有下文,这份异乎寻常的沉默,反而暗示着水面下藏着更深的秘密。 直到南方周末等媒体依据央视纪录片和法院判决书,才真正揭开了盖子的一角:原来,绿茵场上本应代表公正的裁判群体,也已深度卷入了这场假赌黑的旋涡,这究竟是新一轮打虎拍蝇的开始,还是说,我们对中国足球腐败的认知,一直都太过天真? 所有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关键人物,原中超公司总经理陈永亮。他俨然将中超的保级名额,变成了一门可以明码标价的生意。 通过收受多家俱乐部的巨额贿赂,陈永亮操控比赛,帮助特定球队在保级生死战中“上岸”。而在这条黑金链条上,裁判第一次被证实扮演了关键的执行者角色。 他们的操作手法也远非过去那种拙劣的黑哨,这些“被委以重任”的裁判,并不会用明晃晃的点球或红牌来强行改变比赛,而是通过对判罚尺度的微妙拿捏,在不经意间给予特定球队“特别照顾”。 这种吹罚方式极其隐蔽,甚至让普通球迷都很难抓住确凿的把柄,其“业务水平”之高,实在是一种讽刺。 陈永亮是如何把本该中立的裁判,变成自己手里的棋子呢,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权力转移机制。据披露,2015年以前,裁判的评优、晋级等权力,主要由足协技术部门掌握,这在程序上保证了专业性和独立性。 陈永亮上任后,先是将这项权力转移到他掌管的中超公司,到了2018年,又进一步将其划归至中超联赛部。一来二去,裁判的饭碗和前途,就这么落到了陈永亮一人手中,这为他后续的交易铺平了道路。 为了维系这条利益链,陈永亮不仅会指派那些“信得过”的裁判去执法关键比赛,赛后还会奉上红包作为“感谢费”。 更有甚者,足协官员竟然还能通过调整赛程来影响球队状态。只要俱乐部提出申请,经陈永亮审核并上报领导批准,就能为特定球队在密集赛程中创造出宝贵的喘息之机。 2018年的河南建业保级战,就是这套体系运作的典型样本。当时,球队深陷降级泥潭,形势危急。判决书显示,俱乐部向陈永亮行贿了60万元。 钱一到手,陈永亮便立刻安排“可靠”的裁判执法河南建业的后续比赛。结果,河南建业在联赛末段奇迹般地打出一波四连胜,提前保级成功。而这些靠着金钱“续命”的球队,至今竟依然安然无恙地活跃在中国足球的舞台上,这本身就是对公平竞赛最大的讽刺。 河南建业也远非孤例。据媒体统计,为了保级,至少有9家俱乐部曾向陈永亮行贿,金额从单次20万元到累计490万元不等,数字的大小,也侧面反映出各队当时保级形势的严峻程度。 一旦俱乐部压力巨大,总经理便会直接找到陈永亮,而陈永亮则通过裁判这枚棋子,直接干预比赛结果,形成了一条庞大且稳固的“保级利益链”。 裁判的深度卷入,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表明腐败的根系已经从足协高层和俱乐部管理层,延伸到了比赛场上的执法者,侵蚀了中国足球最核心的公正性。这或许意味着,此前的反腐行动,触及的还只是冰山一角。 判决书和媒体报道已经将证据摆上台面,中国足协再无任何拖延的借口。是选择刮骨疗毒,还是因担心联赛格局而投鼠忌器,对涉案球队轻轻放过? 这道选择题,关乎中国足球未来的生死存亡,中国足球的公信力早已不堪一击,若不彻底斩断这条盘根错节的利益链,任何青训和联赛发展都无异于在沙上建塔。不破不立,现在或许正是破而后立的唯一时机。
中国足坛第二批假赌黑处罚要来了?陈永亮判决书曝光,河南队(原河南建业)为保级行贿
【9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