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韩信死后、再不食五谷的张良,听闻刘邦驾崩立刻向吕后辞行。吕后端来饭菜,哭着说道:“若无先生,盈儿早非太子。如今天下已定,人生如白驹过隙,先生何苦为难自己呢”? 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诛杀于长乐宫,张良的心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信被怀疑谋反,仅仅是怀疑,就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张良太了解刘邦了,猜忌心极重。 从那时起,张良就给自己按下了“退出键”。 他对外宣称要追随赤松子去修道,远离红尘俗世。具体怎么做呢?他开始了“辟谷”——就是不再吃五谷杂粮(主食),只服食一些据说能轻身延年的药饵来维持生命。 “辟谷”之举,表面是修仙问道,实则是向刘邦、向整个朝廷宣告:我张良怂了!我不想参与任何朝堂纷争!我连人间烟火都不食了,彻底断了俗念,你们总该放心了吧? 张良的“辟谷”,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也是一种无奈的保全。 他亲眼看着彭越被剁成肉酱(“醢”),英布被逼造反身死,韩信被诱杀…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臣,一个个落得凄惨下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古训,在汉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张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他深知自己功劳太大,智谋太高,在猜忌心重的刘邦眼中,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前195年四月,刘邦在长乐宫驾崩的消息传来时,张良的反应不是悲伤,而是立刻行动! 他马上进宫,向刚刚成为皇太后的吕雉郑重地提出了辞行:“先帝已逝,臣已心死。臣早年便发愿追随赤松子仙游,如今正是践行此道之时。恳请太后恩准,允臣离开长安,归隐山林。” 吕雉一听张良要走,急了! 她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妇人。刘邦死后,她儿子刘盈(汉惠帝)虽然继位,但年纪轻,性格又比较仁弱,真正掌控大局的是她!她深知张良的价值。有张良在朝中坐镇,哪怕不说话,对那些蠢蠢欲动的诸侯王、功勋旧臣,就是一种无形的震慑。 而且,吕雉对张良是有真感情的,这份感情里还夹杂着深深的感激。 吕雉立刻让人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亲自捧到张良面前,眼泪唰地就下来了。她动情地说:“先生!您不能走啊!您要是走了,我和盈儿可怎么办?” 接着,她说出了那句关键的话:“若无先生当年运筹帷幄,鼎力相助,盈儿他…早就不是太子了!” 这话点破了吕雉心中的那根刺,也是她对张良感激涕零的根源——保太子! 当年刘邦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想废掉吕雉的儿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这对吕雉来说,是灭顶之灾!一旦刘盈被废,她和儿子都可能性命不保。 张良在关键时刻出手了!他给吕雉出了个主意:请“商山四皓”(四位德高望重的隐士)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刘邦看到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站在太子这边,知道太子羽翼已成,人心所向,这才彻底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可以说,没有张良的奇谋,就没有刘盈的太子之位,也就没有吕雉的太后之位! 吕雉擦着眼泪,继续劝道:“如今大汉天下已定,四海升平。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您何必如此为难自己,非要坚持那辟谷之苦,远离人世呢?留下来,安享富贵荣华,不好吗?” 然而,张良去意已决。 他听着吕雉的哭诉,心里不可能毫无波澜。但他看得更透,更远。 刘邦死了,但刘邦留下的那个充满猜忌的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吕雉是什么人?张良太清楚了!这个女人,心志之坚、手段之狠,比起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连戚夫人能做成人彘!韩信、彭越这些功臣的死,背后都有她吕雉的影子!留下来辅佐这对孤儿寡母?表面风光,实则步步惊心! 新帝年幼,太后强势,吕家必然崛起,朝堂斗争只会更加残酷。张良这样功高盖世、智谋无双的老臣,迟早会成为各方势力忌惮和攻击的目标。吕雉现在感激他,是因为他还“有用”,且没有威胁。一旦局势稳定,或者他无意中触及吕家的利益,谁能保证吕雉不会翻脸?韩信的教训就在眼前! 张良一旦他重新开始吃五谷,接受朝廷的俸禄和赏赐,就等于重新回到了权力场,撕掉了“方外之人”的标签。那些盯着他的眼睛,那些潜在的敌意,就会重新聚焦到他身上。吕雉的饭菜再香,也是裹着蜜糖的毒药!吃了,就等于放弃了这几年来苦心经营的“无害”形象。 所以,面对吕雉声泪俱下的挽留和满桌佳肴,张良的心,像古井一样平静。 他恭敬但坚定地拒绝了吕后的好意,再次重申了自己追随赤松子修道的决心。他可能也说了些安慰和祝福的话,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去意已决,不可挽回。 吕雉见实在无法挽留,只得含泪应允。 张良离开了长安,飘然远去。 他后来据说隐居在秦岭的紫柏山,继续他的“辟谷”修炼,彻底淡出了汉帝国核心。他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张良用他的决绝,保全了自己和家族,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谋圣”功成身退的完美典范。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公元前196年,韩信死,刘邦架起油锅要炸韩信的谋士蒯彻,两边的大臣都在围观,五花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