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

旃檀逸梵音 2025-07-15 21:21:18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1951年5月的某个夜晚,在朝鲜战场的大山深处,两名美军士兵正得意洋洋地押着一个瘦小的志愿军战士向后方行进。他们用废弃的电话线将少年五花大绑,生怕这个“活俘虏”逃脱。这个少年看上去才十七岁,个头不高,脸上还带着稚气。可谁能想到,就是他,彻底打乱了美军的防线,炸毁了他们的指挥所,还带回了几十名伤员和七名俘虏。 这个少年名叫常同茂,是志愿军第15军第44师130团2连的一名通信员。那天晚上,他的连队接到了突袭敌后大水洞的命令。大水洞是美军第2师第38团的据点,兵力众多,地形复杂。常同茂的任务是保障部队通信,确保命令顺利传达。尽管他年纪轻轻,但已经是连里不可或缺的兵员。 当部队悄然穿越山林,准备突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打乱了计划。志愿军与美军突围小队在村落深处狭路相逢,战斗很快演变成混战。连长和指导员相继中弹牺牲,前线指挥一度中断。混乱中,常同茂正准备重新接通电话线,却被两名美军从背后扑倒,手脚被绑得严严实实。 他没有大喊,没有挣扎,而是默默观察对方的行动。他心里清楚,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他注意到,美军虽然缴了他的枪,却没发现他腰间还藏有一颗手榴弹。一路上,他不断扭动身体,让电话线逐渐变松,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行至半山腰,一名美军士兵脚下一滑,带倒了他的同伴。就在两人慌乱站起时,常同茂猛地挣脱束缚,拔出手榴弹,拉开引信,狠狠地扔了出去。爆炸声震得山林回响,两个美军当场毙命。硝烟未散,常同茂捡起冲锋枪,翻身进入林中,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他没有选择直接回撤,而是继续在山林中穿行,寻找失散的战友。在一处山坳,他发现了几名受伤的同志,有人腹部流血,有人腿部骨折。他没有多说,把能走的战友组织起来,把重伤员藏在山洞里,留下一句嘱咐后,又独自一人向前线摸去。 这时,他已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兵。前方阵地上,敌碉堡火力猛烈,战友们苦苦支撑。他找来几枚手榴弹,绕到碉堡后方,悄悄靠近,将手雷一颗接一颗送入敌堡。几次爆炸后,敌堡化作废墟。他趁乱冲入营地,又炸毁了几座碉堡,打乱了敌军后防。 更令敌人措手不及的是,他在巡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敌军的一个临时指挥所。那是一处半地下的防御工事,内部电台闪烁,地图铺展,几名军官正低声交谈。他没做犹豫,捡起缴获的美军手雷,直接扔进门口。爆炸声中,整个指挥所陷入火海,通讯中断,指挥系统彻底瘫痪。 连续作战让他精疲力尽,但他没有停下。他用缴获的武器武装自己,身上挂满弹药,穿梭在敌后,如同幽灵一般。他又发现几处敌军据点,迅速发动袭击。每一次出击,他都带回几名伤员,身后跟着美军俘虏。他把他们排成一列,双手抱头,像押送自己士兵一般押回阵地。 天亮时,常同茂回到了部队。他肩上背着冲锋枪,腰间挂着缴获的弹药,身后是七名美军俘虏和二十多名伤员。他站在指挥部前,口中汇报着战果。整个营地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不是普通的归队,这是一个奇迹的归来。 他一夜之间五次深入敌营,炸毁五座碉堡,摧毁一个指挥所,救出数十名战友,俘虏敌军七人,几乎全身而退。他的行为不仅挽救了战友的生命,还打乱了敌军部署,为我军正面作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事后,上级为他记下“特等功”,授予“孤胆英雄”称号。他的名字被写入志愿军战史,被无数人传颂。那些年,我们总说英雄是不可复制的,可常同茂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就在身边。他不是天生的战士,也没有超凡的力量,有的只是一个通信兵的本职和一颗不愿放弃战友的心。 他的事迹让人热血沸腾,却也令人心生敬意。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刻意炫耀,只是在最危险的时候,选择了坚持。那些被他背回来的伤员,至今仍记得他穿过火线时的身影。那些俘虏的美军,那一夜或许终生难忘。 战争不是电影,生死往往在一瞬之间。常同茂的选择,不见得是最安全的,但一定是最光辉的。今天,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记住他的战功,更要记住他那种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 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用一场孤身突围和反击,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留下了无数战友的生命。他的故事,是那个年代千万志愿军战士精神的缩影。 在历史的尘埃中,很多名字被时间掩埋。但常同茂这个名字,却因为那一夜的逆转,被深深镌刻在中国军人的记忆里。他用行动告诉世界,什么叫做真正的英雄。哪怕身陷囹圄,也能反败为胜;哪怕孤身一人,也能震撼敌胆。他不是神话,却胜似神话。 这,就是属于常同茂的故事。少年无畏,英雄无悔。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守护了战友,也守住了信仰。向他致敬,向那一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0 阅读:124
旃檀逸梵音

旃檀逸梵音

旃檀逸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