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1975年,越南战争画上句号,南北统一,但社会却乱成一锅粥。支持南越政府的人害怕新政权清算,华侨也被排挤,店铺被砸,财产被抢,连命都保不住。没办法,他们只能豁出去,坐上小船逃命。香港呢,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稳定得很,又离越南近,自然成了这些难民的首选避风港。 那年5月,第一艘大船“长春号”载着3000多人开到香港,算是拉开了接收难民的大幕。港英政府一开始还挺仗义,觉得救人是应该的,就让他们上岸了。 头几年,香港对越南难民真不算苛刻。难民营跟个小社区似的,进出自由,有些人还能出去打工。特别是那些会讲粤语的越南华人,融入起来快得很。1979年统计,约2万难民在香港干活儿,做建筑、缝衣服,啥活儿都接。政府还管吃管住,日子虽然苦,但总算有了盼头。 可好景不长,难民越来越多,1975到2000年,总数快23万了,占香港当时人口的4%。这数字一摆出来,政府扛不住了,社会也开始有意见。 到1982年,香港改弦更张,弄出了封闭式难民营。地方偏得要命,空间小得挤死人,卫生差、吃的少,生活一下子变味儿了。难民被困在里面,出不去,日子过得像坐牢。1988年,政府又搞了个“甄别政策”,说只有政治难民能留,经济难民得滚回越南。这政策一出,支持的说能管住乱局,反对的骂它没人性。 结果呢,遣返时难民不干了,有人逃营偷渡,有人被送走又跑回来,恶性循环没完没了。1992年,黄竹坑难民营一把火烧死24人,闹得全城哗然。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营里还有个怪现象——生育率高得离谱。 1990年,难民营一年生下900多个娃,平均一天2.5个,这数字听着都玄乎。为啥这么能生?有人说日子太无聊,没事儿干就生孩子解闷;也有人觉得,反正政府管饭管医,生了也不用愁,干脆多生几个。 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困在营里,未来没着落,绝望中生孩子可能也是种寄托。加上基本生活有保障,养娃成本低,生育率自然蹭蹭往上涨。这事儿后来还成了香港人吐槽的点,说难民“吃饱了就知道生”,但背后其实是生存的无奈。 有些难民在香港扎根,他们的孩子在这儿出生、上学,成了正宗香港人。可融入这事儿,说容易不容易。有的后代混得不好,没教育、没工作,边缘化严重。近年香港动荡,有人发现“废青”里竟有越南难民后裔的身影,甚至跟“港独”扯上关系。这跟当年难民营的封闭生活脱不了干系——没机会、没出路,怨气攒多了,自然容易走极端。 这些后代,一边是香港人,一边又带着难民背景,身份认同乱成麻。社会没给他们足够支持,贫富差距又拉大,不满就这么发酵出来了。 这20万难民,硬生生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版图。越南春卷、河粉进了街头巷尾,文化多了几分味道。可资源被占、本地人不满,社会矛盾也悄悄埋下。政府砸钱管难民,经济发展难免受拖累。 好处是香港多了点多元味儿,坏处是本地人觉得资源被抢,心里不平衡。当年的人道主义,到了今天,反倒成了社会撕裂的导火索之一。难民后代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香港得好好想想咋办。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
菲菲谈国际
2025-07-14 19:45: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