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秋,甘肃平凉一座军营里,王辅臣整夜没合眼。他深知,外面虽不闻刀兵之声,可真正的“杀机”却源自皇帝的手谕。三藩之乱眼看就要收尾,这位曾在乱局中反复横跳、翻手为云的西北大将,终于等到了宿命的清算。 而他所择的死亡方式,至今令人难以想象——命亲兵拿浸过酒的桑皮纸,一层又一层蒙住口鼻,待他入眠后,将其活活闷死。不是上吊,也非剖腹,一切只为让自己“死得像病死的一样”。 他不是不懂战场上的死法,也不是怕死。他怕的,是死后连累了图海和一众旧部。王辅臣太清楚朝廷的算盘:明面赦你,是为了稳局,一旦天下归定,你这类“墙头草”,就是削爵诛子的一锅端。 他要提前下场,以最悄无声息的方式。王辅臣并不姓王,其本姓李,出身于山西大同的一户人家,家中做长工的仆役。少年时因打碎主人的玉壶,被活活打进柴房,他却一夜之间挣脱枷锁逃入深山,算是命中注定不甘为奴。 后投起义军,又因赌博被姐夫训斥,竟失手将其杀死。身负杀亲之罪,只得仓皇东奔西逃,最终投靠明末大同总兵姜瓖部将王进朝。他易姓为王,被收为义子,于是便成了“王辅臣”。 他身形高大,长于骑战,用丈二长枪策马冲阵,白甲白袍杀敌如飞,江湖号“马鹞子”,打仗狠、冲阵快,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让人不寒而栗的猛人。甚至还有人说,他长得像吕布,杀敌的狠劲儿更不差分毫。王辅臣一生跟着风向走,但每次转弯都踩在刀尖上。最早随姜瓖归降李自成,后因李疑心过重,姜瓖遂反戈,杀掉起义军将领张天琳,率全城归附清朝。 再后来,姜瓖见清廷给的官职没李自成大方,又起兵造反。这场起义惊动了摄政王多尔衮,亲率大军围城。而王辅臣呢?还是拼命打。他带着骑兵突围,亲手挑落好几个清军,打得多尔衮都直皱眉头,私下对阿济格说:“这小子是块料。 但城终究还是被攻破了。王辅臣突围未能成功,被俘之后,阿济格怜惜其武勇,意欲将他招至麾下为己所用。哪曾想,不到两年,阿济格父子因谋逆被诛。王辅臣又一次倒霉,被视作余党,打入“身者库”沦为奴隶,人生就此跌入谷底。 但他命硬,靠着一身本事,被调入宫中当了一等侍卫,贴身守护顺治,又在西南用兵时被重新启用,划归吴三桂节制,掌陕甘大军兵权。 吴三桂对王辅臣不薄,可王辅臣是个心眼窄的主。因一些“轻慢”,他记了仇,申请调离云南。康熙正苦寻离间三藩之良机,闻王辅臣愿出藩,自是欣喜,旋即擢其为平凉提督。 吴三桂听说后傻了眼,亲自送钱送行,但王辅臣已经心归朝廷。然而,事情远未终结。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竟亲笔修书,力劝其回归己方阵营。王辅臣毫不犹豫让儿子将信和使者送往京城,康熙大悦,赏识他忠诚。但现实是,王辅臣想的从来不是忠诚,而是自保。 他既不真心为清廷,也不打算帮吴三桂,他只想稳住自己那一摊子地盘——可惜,这种“两边不讨好”的策略,注定无法长久。后来他又反复:见吴三桂声势浩大,以为清朝要撑不住,干脆杀掉朝廷派来的经略莫洛,转而自立。一度,他控制了陕甘要地,声势不小。 康熙虽盛怒不已,却也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只能暂且劝降,乃至许下赦罪、再封官职的承诺。王辅臣颇为短视,虽手握兰州、西安等要冲之地,却逡巡不前,只敢死守平凉。 康熙缓过神来之后,便调集图海所率大军,携红衣大炮前来围城。王辅臣兵力薄弱,只得投降。康熙并未即刻翻脸,反倒恢复其官职,赐予他靖寇将军之位。 但王辅臣知道,这种“保你一时”的恩宠,早晚会变成“刀落人头”的秋后算账。他开始频繁做噩梦,梦见莫洛前来索命,每次圣旨到达,他都面色大变,冷汗直冒。 他太明白:皇帝笑着递过橄榄枝,背后藏着的可能就是毒酒。终于,1681年,一切尘埃落定。吴三桂已死,云南失守,清廷再无顾忌,随时可以下手。 这天深夜,他对亲兵交代:“我不死,图海也许被牵连;我死了,你们说我病亡于途中。”于是,命人用酒喷湿桑皮纸,层层叠叠地捂住口鼻。他不挣扎,只希望能像个“忠臣”那样,体面地下场。康熙听闻后良久不语,随即削爵,处死其子王吉贞。 只是,王家其他族人,仍归正白旗,不再深究——这已是“仁至义尽”。王辅臣一生转战三方,从奴仆到将军,从反清到顺清,再到自立,走的每一步都算计得极准,却没有一步能赢到最后。 他精于保命,却死得最绝;他一心想立门户,却最终连后代都保不住。这场“沉默的自杀”,不是胆小,也不是认命,而是活太明白——明白人在乱世里,最大的错,是把自己当主角。 参考信息源: 《清实录·康熙朝》卷68、卷89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九 《王辅臣传》
吴三桂手下大将降清者多否?先说吴三桂病逝后,为何其孙吴世璠继位?
【8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