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更奇怪的是,东北人见了野鸡非但不抓,反而绕道走,生怕它“出点事”,野鸡凭啥这么“横”? 野鸡的学名是“环颈雉”,俗称“雉鸡”,在东北被叫成“野鸡”纯属“接地气”,别看名字土,它的身份可不一般,和麻雀、青蛙是“同级兄弟”。 野鸡能在东北“横着走”,靠的是“硬实力”,东北冬天零下二三十度,野鸡的羽毛能自动“加厚”,外层是防水的粗羽,中间是保暖的绒羽,贴着皮肤还有层细软的绒毛,三层“外套”一裹,比人类穿的羽绒服还暖和。 它们还学会了“蹭暖”,冬天躲在玉米秸秆堆里,或者钻进村民的柴火垛,饿了就啄地里的残粮,渴了就吃雪解渴,活得比家鸡还滋润。 而且野鸡一年能下两窝蛋,每窝10-15枚,孵化率高达90%,更绝的是,母野鸡自带“育儿技能”,雏鸟出生就能跑能跳,半小时就能跟着妈妈找食吃,完全不用操心。 东北有句顺口溜“野鸡下蛋一窝窝,春天一过满山坡,”现在东北的野鸡数量,比20年前翻了3倍,难怪村民说“野鸡比麻雀还多!” 野鸡虽然爱啄玉米、小麦,但它的“副业”更厉害,吃害虫,一只野鸡一天能吃50-100克昆虫,包括蝗虫、蛴螬、地老虎这些农田“大害”,东北农科院的研究显示,有野鸡活动的玉米地,虫害发生率比没有的低40%,农药用量减少30%。 野鸡还是“生态信号灯”,它的数量多少,能反映当地生态好不好,如果野鸡多了,说明环境干净、食物充足、天敌少,现在东北的野鸡泛滥,恰恰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在变好,算是件“甜蜜的烦恼”。 以前觉得野鸡是“害鸟”,因为它吃粮食;现在才知道,它吃害虫的“功劳”比吃粮食的“过错”大多了。 法律保护野鸡,也不是“小题大做”,野生动物是生态链的一环,少了谁都不行,野鸡多了,说明环境好了,环境好了,咱们的日子才能更舒坦,这不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吗? 当然野鸡泛滥也带来点小麻烦,比如啃玉米苗,但解决办法多着呢:可以种点野鸡不爱吃的作物,或者用稻草人、反光带吓吓它们,犯不着动粗,毕竟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才是东北这片黑土地最该有的样子。
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何很少有人吃?更奇怪的是,东北人见了野鸡非但不抓,反而绕道走
掘密探索
2025-07-14 15:41:25
0
阅读:28
用户16xxx52
野鸡肉炖咸菜哪时真好吃啊,但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不敢抓了,怕吃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