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世界各国的态度:一、支持印度: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德

落叶随风呀 2025-07-13 17:17:45

1962年中印战争世界各国的态度:一、支持印度: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伊拉克、土耳其、挪威、荷兰、新西兰、比利时、卢森堡等等。二、支持中国:越南、阿尔巴尼亚、古巴、朝鲜... 1962年10月20日,中印战争在喜马拉雅山脉爆发。这场冲突的根源是中印之间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焦点集中在西部的阿克赛钦和东部的东北边境特区,也就是今天的阿鲁纳恰尔邦。1959年西藏起义后,印度收留达赖喇嘛,中印关系急转直下。印度不断在争议地区推进军事部署,修建哨所,试图用武力划定边界。中国多次外交警告无果后,最终发起自卫反击战,迅速击溃印度防线,占据关键区域。 当时正值冷战高峰,美国和苏联忙着应对古巴导弹危机,全球局势紧张。中国抓住了这个时机,果断出击。11月20日,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并撤军,但战争的影响远超战场本身。 战争刚打响,肯尼迪就召开紧急会议,下令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自动步枪、迫击炮、防寒装备很快运到新德里,美国甚至计划派“基蒂霍克”号航母到孟加拉湾,摆出强硬姿态。表面上,美国宣称支持印度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际上是想借机拉拢印度,削弱它的非结盟立场,把它拖进西方阵营。 战争初期,因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先保持中立,还在《真理报》上支持中国和平解决争端的提议。可危机一缓解,苏联立马变脸。11月,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AN-12运输机和米-4直升机,还承诺转让米格-21战斗机技术。这不仅帮印度补强了军力,也让中苏关系雪上加霜。 英国作为印度的老“东家”,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外交部第一时间谴责中国的“侵略”,并在联合国为印度摇旗呐喊,还送了些物资过去,虽然比起美国不算多。 其他支持印度的国家也不少,像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西方国家,以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伊拉克、土耳其、挪威、荷兰、新西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大多通过外交声明或有限援助表达立场。这些国家要么是美国的盟友,要么跟西方关系密切,支持印度更多是走个过场。 越南作为社会主义兄弟,立场很坚定,广播电台天天喊话支持中国,骂印度挑衅。阿尔巴尼亚是中国的铁杆盟友,痛批印度的“扩张主义”。古巴在卡斯特罗领导下,跟中国关系不错,也通过外交支持中国。朝鲜就不用说了,金日成直接表态支持中国的“自卫反击”,还顺带踩了印度一脚。 作为非社会主义国家,巴基斯坦却是中国最有力的支持者。战争期间,巴基斯坦军方启动“沙欣计划”,把印度军队的情报偷偷传给中国。在联合国,巴基斯坦代表也替中国辩护,反驳印度的“侵略论”,强调尊重历史边界。巴基斯坦顶住美国压力,公开站中国这边,战后还签了《中巴边界协定》,关系更近了一步。 这场战争对印度来说,吃了败仗暴露了军队的短板,尼赫鲁的非结盟政策也挨了不少批评。战后,印度加大国防预算,买先进武器,还跟苏联靠得更近,1963年签了米格-21生产协议。对中国来说,战争保住了阿克赛钦的控制权,展现了军事实力,但也加剧了跟苏联的分裂。 美国和苏联的介入,完全是冷战思维在作祟。美国想拉印度入伙,但印度死守非结盟,双方关系始终有点别扭。苏联则通过援助印度,奠定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非结盟国家还试过调解,埃及、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加纳、印尼在科伦坡开会,提了个中国撤军20公里的方案,但印度觉得偏向中国。 直到今天,中印边界问题还是个老大难,边境对峙时不时就冒出来。巴基斯坦跟中国的关系倒是越来越铁,成了南亚稳定的重要一环。这场战争告诉我们,边界争端从来不是单纯的两国问题,背后是大国博弈的影子。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落叶随风呀

落叶随风呀

恰饭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