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就急了,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那时的央视,日子过得紧巴巴。设备老化得掉漆,记者出去采访还得扛着笨重的旧机器,国家拨款就那么点,想换台新摄像机都得打报告等半年。 杨伟光刚从广播电台调过来没几年,看着财务报表上的赤字,头发都愁白了。 广告部的人跟他提过,《新闻联播》后面紧跟着《天气预报》,俩节目无缝衔接,要是中间加段广告,肯定有人愿意花钱。 可这想法在当时太大胆了,《新闻联播》是什么分量?谁敢在这后面动刀子? 杨伟光没声张,先找了几家企业,拍了几条30秒的白酒广告。播出那天,他心里也打鼓,怕观众骂,更怕上面追责。结果第二天一看报纸,风平浪静,没人较真这30秒的广告。 可消息还是传到了广电部部长耳朵里,电话里的声音带着火:“谁让你自作主张的?” 杨伟光没辩解,就说了句大实话:“台里实在没钱换设备了,先试试水,不行明天就停。”部长没再追问,大概也知道央视的难处。 这一试,试出了门道。孔府家酒、太阳神这些企业挤着要上,报价一路涨。杨伟光索性把广告时长加到一分钟,还搞起了招标,谁出价高,黄金时段就给谁。 1995年,央视广告收入直接从10亿冲到20亿,机器换了新的,记者出差能坐飞机了,连员工工资都涨了一截。没人再提“擅自做主”的事,大家都明白,这步险棋走对了。 其实杨伟光的胆子,不止用在广告上。他刚到央视时,前两个月一句话不说,天天蹲在各个部门看流程、记问题。 发现电视台光靠国家拨款迟早要垮,就琢磨着怎么让节目“自己挣钱养自己”。 除了广告,他还力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些新栏目,让白岩松、崔永元这些没播音腔的年轻人上镜,节目火了,赞助自然就来了。 有人说他运气好,可运气背后是算计。插广告前,他算准了《新闻联播》后观众不会立马换台,尤其等着看《天气预报》的人多; 选白酒广告,是觉得跟晚间氛围不冲突,不容易引起反感;先播30秒而不是更长,就是留着退路,真出问题能及时停。 后来搞广告招标,更是把“公开透明”做到了家,企业没怨言,台里也能光明正大地挣钱。 他心里清楚,改革不能硬碰硬。有次拍《雍正王朝》,涉及反腐、抗洪,有人担心太敏感,他专门向上级请示,拿到明确答复才敢播。 办《东方时空》,原本叫《新太阳60分》,他怕人联想“否定老太阳”,硬是说服团队改了名。这种“既要往前走,又不踩红线”的本事,让他在体制内游刃有余。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法想象,当年《新闻联播》后那30秒广告,背后藏着多大的勇气。杨伟光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就干了件实在事:让电视台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好。 他退休后,有人算过,光那几分钟的广告时段,一年就能给央视带来几十亿收入。 而那些他力推的栏目,影响了一代观众,也让央视从单纯的“宣传工具”,变成了有活力的媒体平台。 说到底,干事的人总有股闯劲,不是不怕风险,而是知道风险里藏着机会。 杨伟光那30秒的广告,播的不只是白酒,更是电视台自己挣来的底气。
关于52开会的事,柴桑大姐今天回复了这几天都在说52定在下周五开会,说季老师直
【2评论】【2点赞】
奢望一日三餐
因为广告现在收视率下降
论语 回复 07-13 21:32
没有广告,也没节目可看了
冰川
因为广告喝了几小坛子孔府家酒,是不是已经消失了!网红产品,广告拉升销量
天涯于无声处
“生命的绿色在杯中荡漾",“悠远的文明在回味中畅想”,这是当你的秦池古旧。
TOPRED
自从有智能电视后,没人看电视了。